目前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7—11月为我国蚊媒传染病报告病例高峰期。
暑期,正值家长们带着孩子“行万里路”的高峰期,而这个夏天,还有两种名字带“热”的疾病也在悄然蔓延,了解如何预防这些由小小蚊虫传播的疾病,成为每位旅行者的出行必备,做好防蚊灭蚊,莫让小小蚊虫扰乱了您的旅行时光。

(图片由AI生成)
两“热”疾病,症状有别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这对“蚊媒双煞”症状相似却各有特点,准确识别是及时就医的第一步。
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突发高热+关节剧痛+红色皮疹。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急起发热+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皮疹
两种疾病的疾病特点
症状特征 | 基孔肯亚热 | 登革热 |
发热特点 | 中低热,体温可达39℃以上 | 中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持续时间长 |
疼痛特征 | 剧烈关节痛(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为主),可为首发症状 | 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痛 |
皮疹表现 | 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多正常,呈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部分伴有瘙痒 | 四肢或躯干出现充血性红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融合成片的红色斑疹,其中可见散在小片正常皮肤) |
慢性症状 | 部分患者的关节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 | 少见 |
重症风险 | 较低,婴幼儿及老人需警惕 | 部分病例会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危及生命 |
科学预防,三重防护
查询动态:出发前查询目的地疫情动态至关重要,可通过互联网、咨询海关或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多种渠道,了解目的地蚊媒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情况和防控建议。

(图片由AI生成)
准备防护用品:出行必备含避蚊胺、避蚊酯等成分的驱蚊液或喷雾,浅色宽松的长袖衣裤,必要时可备便携式蚊帐。
准备常用药物:可准备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以备不时之需。
特别提醒家长:儿童可选择低浓度驱蚊剂,避免引起过敏反应。
避开蚊子活跃时段:清晨(日出后2小时)和黄昏(日落前2小时)是伊蚊活动高峰期,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开树荫、草丛、水边等蚊虫密集区域。
涂抹驱蚊液:户外活动时,在暴露皮肤和衣物边缘涂抹含有避蚊胺、避蚊酯等成分的驱蚊剂,出汗或洗手后及时补涂。
住宿环境防护:住宿时选择有纱窗、纱门的房间,睡觉时使用蚊帐或电蚊香液。养成清理住宿地积水的习惯,翻倒花盆托盘,清除废弃容器、杂物堆等区域的积水,防止蚊虫孳生。

(图片由AI生成)
注意病毒潜伏期: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为1~12天,登革热可达14天。出境归国后2周需持续监测体温和症状。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若出现突发高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旅途防蚊非小事,科学防护是盾牌。做好细节,关注健康,让每一次旅程都无忧更尽兴!
来源:湖北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