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大嫂劝和、老兵守安、村民议事!花桥镇在“烟火气”里织密基层治理“幸福网”

晨风微凉,乡道平整。走进武穴市花桥镇陈其村,“和睦坡”草木葱茏,“和顺塘”边村民谈笑风生,金黄柑橘挂满枝头,一幅“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的乡村图景徐徐铺展。这份“烟火气”里的“幸福感”,正来自花桥镇深耕基层治理的巧思。近年来,该镇以“大嫂劝和化矛盾、老兵巡防守平安、村民议事聚合力”为抓手,把治理嵌进乡土日常,在家长里短、田间地头织密基层治理“幸福网”。


图片


大嫂劝矛盾,老兵守平安


“您家孩子上学的事别急,咱坐下来慢慢想办法!”天刚亮,花桥镇“平安大嫂”刘琼就往村民家跑,用唠家常的方式疏导矛盾。像她这样的“平安大嫂”,全镇共有387名。她们带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懂家长里短的共情力,自2023年7月通过“理论学习+经验帮带”提升能力后,更会把政策法规改成“大白话”——今年以来,已累计化解邻里、家庭纠纷400余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图片


“当年保家卫国,如今要守好家乡!”柏树林村红色老兵巡防队队员项某的话掷地有声。216名退役老兵组成的巡防队,带着军人的担当穿梭在村落街巷。之前处理一对聋哑夫妻离婚纠纷时,老兵们琢磨出“手语+书面沟通”的办法,还联合民政部门制定帮扶方案,最终化解矛盾。一边是大嫂的柔性调解,一边是老兵的刚劲守护,让基层治理既有执行力,更有人情味。


村民齐议事,难事共解决


“柏树底下话家常,大事小事一起商量!”这是花桥镇柏树林村“柏树共话”议事平台的日常。村里推行“收集议题—确定议程—民主商议—形成决议—公开公示—执行落实—效果反馈”七步议事法,不管是“三资”管理、道路修缮,还是产业发展,都摆上台让大家定主意。之前环境整治遇到“硬骨头”:危旧房拆除补偿有争议、沟渠清淤缺劳力、景观苗木选啥品种,村民代表围坐“红星之家”议事大厅,你一言我一语就把问题解决了。


图片


陈其村的“环境整治大家议”,更让“心结”变成了“暖心工程”。村里两户人家因宅基地边界积怨多年,议事会上,大伙帮着捋思路、想办法,不仅让两户握手言和,还主动让出部分土地修了“和睦坡”小游园;村民们还自己出工出力,把村里的废弃坑塘改成“和顺塘”,岸边修了步道、种了花草,如今成了休闲打卡的“网红地”。“大家的事商量着办”,让每一份民意都成了治理决策的“源头活水”。


文化添活力,日子有奔头


图片


“岳家拳起势要稳,文曲戏开口要亮!”今年花桥镇国庆嘉年华文艺汇演上,非遗文化展演引来了满场人潮。依托岳家拳、文曲戏、将军街这些特色文化资源,该镇打造了“红色研学线”“民俗体验线”“廉政教育线”三条文旅线路,串起杨二岭古村落、仙人坝水库等景点——去年一年就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不仅打响“大美花桥”品牌,更给村民拓宽了创业就业的路。


杨二岭村还把文化融入乡风文明,搞起了“文明积分制”:村民参与志愿服务、遵守村规民约、孝敬老人,都能攒积分,积分能换米面油,也能换文旅项目体验券。村民吴嫂因常帮着整治环境、照顾邻里,半年攒了200多分,兑换物资时笑着说:“守文明还能得实惠,这样的好事咱得带头干!”每年春节,镇上还办“村晚”,村民自编自演讲家乡变化——去年的“村晚”,还吸引了在外企业家回乡考察,最终促成特色种植项目落地,让文化“软实力”变成了乡村发展的“硬支撑”。


下一步,花桥镇将继续深耕基层治理,优化治理路径,让“平安大嫂”的调解声、红色老兵的宣讲声、村民议事的讨论声、村晚舞台的欢笑声同频共振,把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愿景,一步步变成这片土地上的实景。




通讯员/王裕丰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