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返乡创业不犯愁!武穴381名“四员”给“归雁”当后盾

7月11日,在花桥镇塘角头村胡垸稻田里,返乡创业的胡长春正忙着种下福香9号谷种,三个月后,他的90亩小龙虾池就能收获金灿灿的稻谷。这样虾稻连作、一田多产的模式,就是他返乡创业的新图景。虾田扩规增产的瓶颈一直让他一筹莫展,本村流转不到农田,创业资金杯水车薪。



喜讯来自花桥镇一个来电,镇里的服务代办员在收集到他的创业难题后,主动打电话找上门,表示将帮他联系郭德元、饶垴等周边村落,流转农田扩大规模,并帮助做好村民工作。代办员还一路帮忙,鼓励他办理营业执照、协助申请办理创业贷款申报流程。在“四员”服务的促动下,胡长春脚下的土地,从创业的“难走的路”变成了充满希望的“金光大道”。


“四员”上门服务胡长春只是武穴市创新制度为返乡创业者织就保障网的一个镜头,当下,武穴市出动了381名“四员”为返乡创业者“问诊开方”。为了解决创业者常遇到的“水土不服”问题,武穴创新建立了服务楚商回乡和返乡创业的“四员”工作机制,村社乡情联络员是感知创业冷暖的末梢,负责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摸排返乡创业人意愿、收集面前难题;镇街服务代办员化身政策“跑腿侠”,对接咨询、协办业务;市直业务指导员提供专业支撑,确保政策精准落地;市政府问题督办员高悬效能之剑,以“双向问责”压实责任链条。四级角色环环相扣,在创业者身前身后无缝衔接,形成从问题感知到彻底解决的强力闭环。



花桥镇郑公塔社区的徐素文今年3月份响应楚商回乡返乡创业号召,回到郑公塔创业,但苦于找不到合适场地。郑公塔社区乡情联络员及时发现了他的困难,迅速上报,实地查看情况。很快,业务指导员和问题督办员也加入进来,共同打通返乡创业“任督二脉”。在“四员”协同帮助下,徐素文的帽厂在原郑公塔镇老政府一楼空场地租到场地,创业基础设施的难题,已得以化解。截至目前,已生产出口帽子3万多顶。


要让“归雁”安心创业,既要有打通创业路上“最后一公里”的劲头,又要有政府雪中送炭的温暖。2025年夏天,一份“返乡创业人员福利”让创业者们热情高涨。武穴市返乡创业指挥部经过与市城发集团沟通协调,联合市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整合了24间武穴市核心商圈优质商铺资源,通过“推荐位置、规划业态、谈妥租金”的一站式服务,提供给返乡创业者,为创业者最大程度减轻了起步的租铺困扰。目前已有5家返乡创业者意向租赁“黄金地段商铺”。


政策甘霖及时灌,归雁振翅渐成阵。武穴市返乡创业指挥部的最新数据描绘出一幅火热的创业图景:截至2025年6月,全市新增返乡创业人员597人,直接带动就业2388人,港城激荡起蓬勃创业活力;创业担保贷款如源头活水奔涌,596笔共1.77亿元资金精准滴灌,为创业梦想注入强劲动能;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在火车站工业园电子信息园巍然矗立,30家返乡企业在此聚链成势,吸引1600余人安居乐业。


武穴市这幅返乡创业图景,在“四员”机制的精细服务下生机勃勃,从村里联络员的笑脸询问,到市政府督办员电脑屏幕上的精确图表,一条高效务实的服务链贯穿始终,点燃零星的创业火种,汇成熊熊燃烧的兴业火焰。胡长春田里的虾稻共生,徐素文厂房里堆放的帽子,示范园区里机器的轰鸣声,都是一个个难题变成发展成果的生动证明。精心营造的创业环境,正吸引着更多游子像大雁一样归来,带回希望的种子,在故园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共同描绘一幅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壮丽画卷。





来源/武穴市楚商回乡和返乡创业工作指挥部办公室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