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清晨七点,晨光刚漫过老旧房屋的檐角,一场特殊的拆除行动已悄然启动。与常见的机械作业不同,这里的工人手持撬棍、锤子,小心翼翼地拆解着三处与主体房屋紧密相连的违建——两家私人搭建的临街棚、一处房产公房延伸的门面,全程人工操作,只为最大限度保护原有建筑安全。这背后,是一支协调队数月攻坚的缩影,更是城市更新进程中“啃硬骨头”的生动注脚。
“这棚子搭了快二十年,拆了我家东西往哪放?”第一次上门做工作时,私人违建户李大姐隔着门就红了脸。协调队的成员们心里清楚,居民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对“损失”的顾虑,不是一句政策就能解开的。如何让居民从抵触到理解,再到主动配合,成了最大的挑战。
由执法局、住建局、社区干部组成的协调队,从此成了后坝街的"常客",6月的酷暑季节,从一次次电话沟通到一遍遍上门见面,单是针对这三处违建的上门次数就远超十次。其中两次,为了等屋主下班回家能说上几句话,队员们在门口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他们耐着性子讲解政策细则,细致分析违建潜藏的安全隐患,再结合城市更新的长远规划细细劝说。这份执着与真诚,终于慢慢解开了居民的心结。“他们不是来‘找茬’的”一位居民感慨道,“违建拆了,环境变好了,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老百姓啊。”
这样的“啃硬骨头”,在正街片区早已不是新鲜事。此前,后坝街人武部占道的“铁皮屋”、丁家巷挤占消防通道的“加建房”、正街主路影响市容的“违建商铺”,都是靠着协调队“不怕闭门羹、不怕磨破嘴”的韧劲一一拆除。如今再走这些路段,小巷明显拓宽了,墙面上乱拉的电线被归整得整整齐齐,居民路过时总会念叨:“拆了是真敞亮,连消防车也能开进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更多人看清了拆违背后的民生温度。
拆违难,但城市更新容不得“绊脚石”。据了解,后坝街后续仍有多处违建待拆除,协调队已做好攻坚准备,只要能推进城市更新,让居民生活环境更安全、更整洁,队员们再苦再累都愿意。
截至当日下午五点,后坝街三处违建已顺利拆除完毕。阳光穿过老巷,照在刚清理干净的地面上,也照亮了城市更新的新图景——随着一处处违建的消失,宜居家园的轮廓正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