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养殖场粪污堆得发愁,现在成了‘香饽饽’;地里施上生物有机肥,果树长得壮、果子品质还好!”近日,在湖北武穴市大法寺月塘村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基地,种植户李杰果望着枝繁叶茂的果园,对中烜生物科技(湖北)有限公司的粪肥还田项目连连点赞。作为深耕农业循环经济的标杆企业,中烜生物以科技为翼,打通种养循环全链条,让昔日“粪污包袱”变身“农业宝藏”,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筑基:破解粪污处理“老大难”
“堆沤周期长、肥效不稳定、重金属超标风险”曾是粪污还田的行业痛点。中烜生物以技术革新破局,搭建起高效环保的废弃物处理体系:采用多级筛分+智能配料技术,让80%以上产品颗粒直径控制在2-4mm,粒度均匀;添加凹凸棒土等重金属吸附剂,使成品镉含量低于3mg/kg,严于国家标准;自主研发的炭基有机肥,将秸秆炭化后与鸡粪复配,可提升土壤pH值0.5-1.0个单位,有效改善酸性土壤。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接入14种功能微生物,将牲畜粪便与花生粕、腐植酸等辅料深度腐熟,生产的有机肥总养分含量超45%,蛔虫卵死亡率达100%,完全符合国家有机肥料标准。2025年新投用的智能发酵搅拌设备,将发酵周期缩短至15天,效率较传统堆肥提升30%。目前,该基地年处理养殖粪污16万吨、秸秆15万吨、各类有机废弃物600多吨,实现规模化处理。凭借硬核技术,公司2022年获评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当选全国肥料组委会优秀展商,年产值有望突破5000万元。

体系贯通:种养循环“闭环跑”
“一头连养殖,一头连种植,我们让粪肥在田间地头实现‘二次增值’。”公司总经理张凯介绍,企业打破环节壁垒,与武穴各镇街周边生猪养殖户签订长期粪污收购协议,日处理猪粪达500吨,可生产固体有机肥300吨、液体有机肥1500立方米。这些肥料通过粪肥还田车,精准输送至武穴各镇街3.76万亩稻田、果园,实现“肥水一体化”施用。
“1200亩水稻收割后,公司及时送来绿色粪肥,下茬油菜能减少肥料投入,地力也养得更足!”大法寺镇西岸村种植大户吴有中算了一笔账:使用该有机肥后,较传统施肥节水30%、节肥25%,农产品品质还能提升,附加值更高。这种“养殖粪污-有机肥生产-农田施用”的闭环模式,让种养产业深度融合,粪肥真正变“黄金”,瘦地渐成良田。
效益协同:绘就乡村振兴“绿底色”
如今,中烜生物的粪肥还田项目已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共赢。生态上,项目从源头解决畜禽粪污乱排问题,武穴项目区内化肥施用量下降30%,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态持续改善;经济上,公司通过有机肥生产销售、粪肥还田服务盈利,养殖户免除污染处置压力,种植户借优质肥料提升农产品价值;社会层面,项目带动就业增长,推动区域种养产业规模化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谈及未来,张凯信心满满:“立足武穴、辐射黄冈、走出湖北,我们将从有机肥生产向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服务转型,让‘小粪污’承载‘大责任’,让‘废资源’实现‘大利用’。”
粪肥还田筑循环,科技赋能绿田园。中烜生物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种养产业参与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随着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持续深化,这家深耕沃野的生物科技企业,必将在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书写更多“点粪成金”的绿色篇章。
通讯员/周继永 王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