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武穴市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磨炼 淬炼实干精兵 赋能发展新局

图片

10月28日,武穴市中化学新祥云新材料产业园、大别山武穴港智慧物流产业园、湖北省智能化新能源船舶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工地热潮涌动,广大干部以奋跃而上的姿态投身一线,在解难纾困、服务保障中为项目攻坚注入强劲动力。


图片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归根结底在于“人”的能动性。武穴市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创新推行“墩苗扎根+滴灌赋能”培养模式,以“实践淬炼”为抓手盘活干部资源,推动机关的“墨水”与基层的“泥水”深度融合,实现干部成长与县域发展的“双向奔赴”。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武穴市委书记查俊表示,武穴市深入贯彻“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要求,紧扣“勇当全省支点建设黄冈排头兵”的重任,坚持把干部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重大任务最前沿、关键吃劲岗位上磨炼,让干部在火热实践中锤炼作风、砥砺品质、增长才干,推动全市干部队伍素质整体跃升,为武穴打造武汉都市圈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当好全省支点建设黄冈排头兵筑牢组织根基。


高位统筹:从“机关育苗”到“沃土壮根”


9月20日,随着首批25名年轻干部满载而归,第二批25名年轻干部接续“出征”,武穴市直机关年轻干部下沉基层一线实践锻炼计划正稳步有序推进。


图片


“使用是最好的培养,实践是最好的课堂。”这不仅是武穴市干部培养的核心理念,更是贯穿工作始终的指南。武穴市委坚持高位统筹,以战略眼光制定《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工作方案》,将基层一线作为锤炼干部的“主战场”,推动1100余名干部下沉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平安稳定“五个一线”。分期分批选派468名年轻干部全脱产下沉镇村或到国有企业锻炼3个月,每人配备1名副科级以上政治导师和1名业务骨干担任技能导师,手把手教方法、压担子、解难题。


“开展干部实践锻炼,绝不是‘镀金’搞形式。”武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桂训乾说,“武穴市委九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发展一线作为锻造高素质干部的‘主战场’。选派干部到一线,就是要让他们将基层作为成长的主阵地、把复杂环境作为最好的‘磨刀石’,真正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该市广大干部表示,这是武穴市委专门为优秀机关干部量身打造的“实践必修课”,更是在决策的“先手棋”与落实的“主动仗”之间,架起一座双向奔赴的桥梁。


一线蝶变:从“腹有诗书”到“身沾泥土”


基层,是考验智慧的战场,更是温暖人心的热土。


如今,每当路过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市教育局干部兰涵超总会下意识放慢车速。眼前,原郭金盘拆迁空地上机械轰鸣,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慢性病康复医疗中心项目正加紧建设,而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他日夜奋战的“战场”。


今年6月,兰涵超被派至武穴街道,专职负责郭金盘片区征迁督办。面对这块“硬骨头”,他把自己“泡”进政策文件和群众工作中。一本厚厚的征迁手册被他翻得起了毛边,哪家有几口人、有什么困难、心结在哪,他心里一清二楚。他不是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而是走进即将拆除的老屋听居民讲过往,在巷口与群众一起算“经济账”“民生账”。


图片

在征迁督办专班的努力下,仅用42天,片区签约、倒房实现“双清零”。捷报传来时,兰涵超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坐在办公室里全是问题,走到群众中间全是办法。”这段经历,让他回到教育督导岗位后更有底气——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地里的种子,只要俯下身、沉下心,总能找到。


“到基层才真正体会到,解决一个实际困难,就能温暖一个家庭。”武穴市政府办公室干部卢斯健深有感触。他至今记得,一次带着助学金走进困难家庭时,孩子接过信封的小手紧紧攥着,眼中的感激瞬间击中了他的内心。“那一刻我明白,我送去的不只是钱,更是为孩子的未来添一份希望。这种直抵心灵的感动,远非一篇完美文稿能比。”


褪去“书生气”,染透“泥土香”。三个月的基层时光,让卢斯健的眼眸多了一份温柔,更让他完成了从“执笔于案头”到“奔走于田头”的深刻转变。


沃土回响:从“带来活水”到“焕发新声”


干部的下沉,对基层而言,不是负担,而是一股清新的“源头活水”。


在武穴市四望镇,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的方灿格外忙碌:6月份以来,被选派到乡镇的他,一手抓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村组暗访督查,全力筹备四望镇第二季度“千万工程”建设现场会;一手抓民生保障,主动为203户脱贫监测户代缴医保,让群众多了份安心;同时,他牵头解决务工人员信息管理难题,通过交叉核查,将信息准确率从全市倒数提升至前列,一举扭转落后局面。


“这小伙子,靠谱!”四望镇高垴村会计翟玉妹竖起大拇指,“他身子沉得下去,事儿也扛得起来,帮我们解决了不少老大难。这样的干部,我们欢迎!”


图片


在花桥镇,以陈泉森为代表的下沉干部,已成为推动信访矛盾化解与项目征迁的尖兵。无论是在调解一线耐心沟通,还是在项目现场实地勘测,他们始终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破解难题。花桥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李垒评价道:“他们思路活、反应快,给基层带来了新方法、新视野;更难得的是,他们在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也在实践中练出了真本领、硬功夫。”


淬火归来:从“脚下有泥”到“眼里有光”


三个月锻炼期满,干部们“淬火”归来。悄然改变的,是晒黑的肤色;深刻重塑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心系群众的情怀。


图片


“他们带回来的调研报告,质感不同了。”武穴市政数局局长南建德感触最深,“以前引用的多是外地经验,现在满篇都是‘梅川实践’‘刊江经验’的鲜活案例。提出的建议,是能从田埂上、车间里直接长出来的‘金点子’。”


武穴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国华也发现了干部视角的转变:“以前看农业,看的是报表上的数据和规划里的产业。现在看农业,他们眼里能看到产业链的断点、农产品销路的堵点,和农民脸上的期盼。这一课,锤炼的是作风,滋养的是初心。”


图片


郭兆璘,武穴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干部,如今,养成了“跑一线”的习惯。“过去在机关是‘等活儿’,现在是主动‘找事儿’。只有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听到真声音,找到好办法。”武穴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祝吉光说,这种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向下探矿”的转变,让郭兆璘的政策研究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通讯员 郭占军 彭一泽 李青明)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