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总书记惦记的这些田,丰收了!

深秋时节,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一望无垠,一排排、一列列甘蓝苗在阳光下满目青翠,生机勃勃。


“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进一步做好。”一年来,嘉鱼县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科技、质量、品牌“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叫响“嘉鱼蔬菜”品牌,联农带农走共同富裕之路。


全县蔬菜产业年产值达60亿元,带动7.5万农民参与经营、务工,人均年创收1.7万元、增长6.1%。核心产区潘家湾镇跻身全国“十亿元乡镇”行列。

图片
图片

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


图片
走科技之路:
从“种子芯片”向“智慧农业”突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更是产业发展的命脉所在。


在嘉鱼县潘家湾镇的200亩新品种展示基地,2300多个蔬菜品种竞相生长,构筑起嘉鱼蔬菜种业的“创新策源地”。


站在田埂上,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建自豪地介绍:“这就是我们自主培育的‘思特丹’甘蓝。谁能想到,10年前,国内90%以上的越冬甘蓝种子还依赖进口,价格高昂且供应受限。”


2018年,“思特丹”横空出世,彻底改写了这一局面。这个凝聚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团队与金润农业心血的品种,以其耐寒、耐裂、耐储存的优良特性,将种植成本降低50%,亩产提升20%这场“种子革命”,让嘉鱼真正把甘蓝产业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图片

嘉鱼县甘蓝机械化移栽示范。


如今,“思特丹”已占据嘉鱼县越冬甘种子七成市场份额,成为长江流域越冬甘蓝的主栽品种


科技创新不止于育种。今年6月,潘家湾镇迎来农业科技力量“天团”——中国农科院长江流域越冬甘蓝研发中心、湖北省农科院数字化健康栽培中心、湖北洪山实验室嘉鱼基地等6家科研和服务机构集中落户,共同组建嘉鱼县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数字化健康栽培基地、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等六大示范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我们已筛选培育出20多个具备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特性的蔬菜新品种。”嘉鱼县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丁美顺介绍。


过去种菜靠经验、看天吃饭,现在种菜靠科技、看的是数据。如今的潘家湾镇,俨然成为“开放式实验室”:土壤改良团队深耕测土配方,农机专家精心调试智能采收设备,数字化平台全天候守护着作物的生长环境。科技创新,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释放强劲动能。


图片
走质量之路:
从“单打独斗”向“全链管控”升级


质量是产业的生命线,更是赢得市场的通行证。


在湖北金润育秧育苗中心,整齐的育苗床上,3000万株甘蓝幼苗正以“水上漂”的模式茁壮生长,物联网系统自动调控着温湿度,补光设备模拟着最适宜的光照环境。


图片

嘉鱼县金润农业集约化育苗基地。


“我们的年育苗能力达1.6亿株,成活率远高于传统方式。”张建建介绍。这是嘉鱼蔬菜质量升级的一个缩影。如今,嘉鱼已建成7家千万级的现代集约化育苗育种中心,全县总育苗能力达5.8亿株次,同比增长5500万株次,可覆盖蔬菜移栽面积15万亩。全县蔬菜良种育苗覆盖率高达95%,定植成活率从过去的60%提升至98%以上。


在嘉鱼县蔬菜科技示范园健康蔬菜栽培基地,监测屏上实时跳动着各地块的土壤湿度、气温、病虫害等数据。湖北省农科院邱正明教授团队依托这些数据,为农户提供科学的田间管理指导。


图片

嘉鱼县潘家湾镇蔬菜科技馆,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志雄(左)与助理在观察蔬菜长势。


嘉鱼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超90%,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每年1600多批次抽检合格率均达100%,全力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质量的升华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更贯穿于产业链的完善中。“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面对潘家湾镇年产50万吨蔬菜却冷链设施不足的困境,嘉鱼投入2.7亿元建设气膜冷库群,引进嘉丽蔬菜脱水烘干、佳禾果蔬烘干、雪萝泡菜等3家亿元级蔬菜加工企业,实现蔬菜深加工“零突破”,推动产业从“卖鲜菜”向“卖价值”跃升。


嘉鱼还构建起现代供应链体系,组建湖北嘉沃数字农业科技公司,搭建蔬菜供应链信息平台,已上链市场主体19家、合作128家,创建商品500余种。同时,成立嘉惠农产品销售公司,对接武汉白沙洲、广州江南等大型批发市场,日交易量达1.2万吨。与美团买菜、盒马鲜生等平台合作,建设产地仓,实现农产品48小时直达消费端。


产业链的延伸让农民尝到了甜头。冷链物流让蔬菜错峰销售,利润提升20%;净菜加工让蔬菜“穿衣戴帽”直供商超,附加值再增20%。产地直连工厂,冷库调节供需,市场引导种植,嘉鱼蔬菜产业真正实现了“一棵菜”向“一条链”的跃迁。


图片
走品牌之路:
从“口碑相传”向“价值赋能”蝶变


10月24日,“嘉鱼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发布会上,一片饱满的蔬菜叶片与灵动游鱼巧妙融合的标志格外醒目,诠释着“嘉鱼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升华之旅。


“这标志着我们告别‘散兵游勇’时代,迈入品牌引领的新征程。”咸宁市蔬菜行业协会会长郑胜维在发布会上承诺:每一件“嘉鱼蔬菜”产品,都将通过严格品控,成为“安全、健康、美味”的代名词。


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嘉鱼亮出“三张牌”:


  • 标准牌——建立全过程标准化生产体系;


  • 规模牌——推行“4个6”模式,即夫妻流转种植60亩土地,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实现不低于6万元的收入,同时夫妻二人蔬菜务工年收入不低于6万元,实现年均总收入最低18万元;


  • 融合牌——投资1亿元打造农文旅综合体,带动农户增收。

图片


品牌背后是硬实力支撑。2017年,“嘉鱼甘蓝”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嘉鱼被授予“中国甘蓝之乡”;如今,潘家湾镇已有8个蔬菜品种获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注册蔬菜类商标近百件。


更令人欣喜的是,品牌效应正在转化为真金白银。嘉鱼创新推出“信用链+”场景应用,为全县270家蔬菜市场主体建立信用档案。中国建设银行依据信用评估,已向金润农业授信500万元,真正实现了“无抵押、纯信用”融资。


深耕近40年,嘉鱼的蔬菜已畅销全国200多个城市,出口日韩等国。但品牌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农民的获得感上。


在潘家湾镇肖家洲村,58岁的农民叶祥松望着自家十几亩长势喜人的甘蓝,脸上洋溢着幸福:“甘蓝每亩可产8000斤,不愁销路,一年能挣3万多元。”


38岁的游伟在嘉红蔬菜专业合作社驾驶旋耕机年入30万,自家承包100亩地再赚12万。“在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他说。


最让人振奋的是“红色菜园”项目带来的“三金”模式:农民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一份地挣三份钱。这种创新模式,让蔬菜产业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富民产业。


从“一粒种”到“一桌菜”,从“田间地头”到“全球餐桌”,嘉鱼蔬菜产业的升级跃迁,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湖北日报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