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鄂皖两省、往返1200里的雨中奔赴,一次两地村干部接力协作的为民行动,一份让困难老人满眼泪水的“暖心答卷”——2025年9月25日,湖北省英山县孔家坊乡的四名干部,用一整天的奔波,为村民张加水打通了低保申请的“堵点”,将“群众的事当家里事”的承诺,写在了跨省奔波的车轮印里。
一份低保申请,卡在两张复印件上
故事的起点,是今年8月孔家坊乡难作堰村的一间简陋民房。村民张加水年近七旬,性格老实却不善言辞,妻子患有智力残疾,两人的生活早已捉襟见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走进乡服务大厅民政窗口,提交了低保申请。乡民政办当即受理,村里也积极配合申报,可流程推进到一半,却被“两张复印件”拦住了去路。
按照低保政策规定,张加水外嫁至安徽省六安市的女儿张某丹、女婿胡某永,作为法定赡养人,需提供身份证与户口本复印件,上传民政救助系统完成省厅大数据比对,才能继续审核。可这道“常规题”,对张加水一家来说却难如登天——张某丹与胡某永均有智力问题,家中大小事全由婆婆做主;张加水专程赶赴安徽,却因表达不清,让亲家母误以为他“另有所图”,沟通数日不仅没拿到材料,反而闹得红脸。不善沟通的他闷声回家,直到乡民政办与村干部反复追问,才道出这段波折,可他连女儿家的详细电话、具体门牌号都记不清。
一句“上门办”,乡党委拍板跨省解困
“不能让两张纸,卡住群众的‘救命钱’!”得知情况后,孔家坊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当即召开简短碰头会,一句话定了调:“群众办不了的事,我们替群众跑!”乡民政办主任王旭主动牵头,迅速组建专班——民政工作人员、难作堰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长四人,带着盖有乡政府公章的介绍信,开着私家车,9月25日清晨就踏上了近300公里的行程。
车轮碾过蜿蜒山路,抵达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狮子岗乡界牌石村时,已过正午,大雨倾盆而下,村里已经是下班时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专班拨通了界牌石村汪支书的电话。“你们为群众跑这么远,我马上到!”电话那头没有丝毫迟疑,半小时后,浑身沾着雨水的汪支书出现在村委会门口,接过介绍信逐字细看,转身就热情招呼:“先吃口热饭,我带你们去家里!”专班怕添麻烦,婉言称“已经吃过”,却不知这份体谅,被汪支书悄悄记在了心里。
两地干部接力,融化误解的“坚冰”
跟着汪支书走了二十分钟泥泞路,一行人在张某丹家院门口停住——恰巧碰见出门的张某丹,她一眼就认出了曾教过自己小学的难作堰村彭主任,陌生感瞬间消散。听到动静的亲家母扶着门框出来,看见院里站着“大阵仗”的陌生人,还有村支书陪同,顿时有些忐忑:“这是要干啥?”
汪支书先开口,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慢慢解释:“这些是湖北来的干部,专门为你家亲家的低保事来的”;民政办主任接着递上低保政策说明,细细讲清“要复印件是为了做赡养能力比对,不是要做坏事”。当听到“他们开了300公里车,冒雨来的”时,老人的眼眶慢慢红了,主动说起当初和张加水的误会:“之前是我想多了,怪对不住老张的”,转身就从抽屉里翻出身份证、户口本,小心地递过来。专班当场完成扫描,收材料时,老人还反复叮嘱:“辛苦你们了,一定要帮老张把事办成。”
离开时,老人执意送到村口,直到车开远还站在雨里挥手;而当专班送汪支书回村委会时,发现两张办公桌拼在一起,上面摆着四盒热气腾腾的盒饭——“知道你们没吃饭,早让食堂备好了”,汪支书笑着把盒饭塞过来,朴实的举动,让跨省奔波的疲惫里多了份暖意。
满眼泪水的“谢谢”,是最好的勋章
傍晚5点多,私家车驶回孔家坊乡,暮色已经漫过山头。专班顾不上歇脚,先赶到张加水家。“材料齐了,低保审核能继续走了”,话音刚落,这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老人突然红了眼眶,手攥着衣角抖了半天,才挤出一句:“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简单的六个字,却比任何表彰都动人。
1200里的往返路程,两张薄薄的复印件,背后是乡党委“把群众事当自家事”的决断,是乡村干部“不怕跑腿、就怕群众难”的担当,也是鄂皖两地基层干部“为民一条心”的默契。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只有冒雨赶路、耐心解释、悄悄备饭的细碎举动——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温度,正是“群众事无小事”最生动的诠释,让这个秋日的风雨,都变得格外温暖。
来源:云上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