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滑坡体上,黄土坡地质文化村体育公园拔地而起。( 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景文 摄)
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覃佐松 向竹清 付瑞勇
初秋,长江巴东县信陵镇段,天高云淡,碧波如练。
江南黄土坡社区81岁的居民谭林魁,赶早来到黄土坡地质文化村体育公园散步,这里树成荫、花飘香、鸟儿叫,江风拂过,好不惬意。
黄土坡,万里长江边一个面积仅8.4平方公里的坡地,却在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和长江流域地质灾害治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2年,因葛洲坝水库移民需要,黄土坡作为巴东县城新址开始建设,随后逐渐成为县城中心;
1991年,经原地矿部、长江委详勘论证,确认黄土坡一带存在巨型古滑坡堆积体,滑坡体总规模7394万立方米;
2009年至2018年,为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滑坡体上1.5万名群众陆续搬迁到长江北岸神农溪片区;
2023年,巴东县再次启动黄土坡片区限制性开发;
2024年,黄土坡地质文化村正式对外开放,同年被评为全国四星级地质文化村,长江沿岸唯一。
从县城中心的车水马龙,到避险搬迁后的断壁残垣,再到如今地质遗迹的华丽“涅槃”。见证了这40年沧桑巨变的谭林魁感叹:“黄土坡,又有了家的模样。”
厘米级变化的背后
从黄土坡地质文化村西行一箭之地,便来到一个山坳坳。
这里,“藏”着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黄土坡地质科研隧道。
908米的弧形主隧道,从地下横穿黄土坡临江1号崩滑堆积体,隧道遍布着尖端监测和数据收集设备。分隧道横切面上,滑坡体位移导致的裂缝清晰可见。
这个2008年开始建设的综合科研场,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实验研究基地,在为黄土坡避险搬迁和生态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的同时,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科研机构和权威专家到此开展科研实验和学术探讨。
驻守的中国地质大学科研人员提供了这样一个监测数据:目前,黄土坡临江1号崩滑体深部位移速度已经由移民搬迁前的2厘米/年降为1厘米/年。
用于测量隧道内多点相对沉降的静力水准仪。
厘米级的微小变化,却折射出滑坡体避险搬迁和生态治理的成效,也凝聚着各方面的付出和努力:
10余年来,国家、湖北省、恩施州牵挂着黄土坡群众的安危,各级财政累计安排搬迁治理专项资金11亿余元;
10余年来,黄土坡经历了后三峡移民时代库区最大规模的人口集中迁移,累计避险搬迁群众15713人、单位74家、工矿企业13家,滑坡体载荷明显降低;
10余年来,生态治理从未停歇。
沿着滑坡体上遗留的步梯前行,随处都能看到生态治理的痕迹:
绿荫如盖的各类林木,让搬迁区满眼皆是绿意;坡度较大的斜坡,进行了锚固稳定;蜿蜒的自然冲沟,全部实施了疏排整治……
不断的地灾隐患防治、冲沟治理、环境整治,让黄土坡生态得到全面修复,丰富多样的微地形地貌,为动植物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巴东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邓明早自豪地说:“黄土坡地灾整治和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的标杆。”
梦想照进现实
入夜,黄土坡地质文化村一改白天的静谧,逐渐热闹起来。
标准化足球场、篮球场灯火璀璨,人们尽情挥洒着汗水。一旁的烧烤店里,烟气袅袅,食客大快朵颐,欢声笑语不断。江边绿地上,户外幕布正在播放电影《三峡好人》。
这样的场景,在黄土坡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李宗德脑海里,曾无数次浮现。如今,梦想照进了现实。
作为县人大代表,李宗德曾连续数年提交关于建设黄土坡地质文化公园的建议。
基层的期盼,与上级的思考不谋而合。
“黄土坡避险搬迁和生态修复,是巴东地灾治理的一个缩影。”邓明早说,巴东现有各类滑坡体1005处,数量为全省之最、全国少有。为守护长江航道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巴东人以大局为重,与自然灾害抗争,经年不息,这种移民文化和对抗自然灾害的精神,已经成为巴东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
以县城遗址为核心,打造彰显巴东移民文化和巴东人对抗自然灾害精神的文化和旅游品牌。2023年,经过反复论证及充分准备,巴东县委、县政府正式启动黄土坡地质文化村建设。
“沉睡”了6年的黄土坡滑坡体,终于走上“涅槃”之路。
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持县城遗址原貌;不建高楼,有效控制滑坡体载荷……仅用几个月,黄土坡地质文化村开门迎客。
老城记忆复原区、郊游露营区、足球场、篮球场、室外娱乐场所、休闲步道等纷纷亮相,很快成为黄土坡滑坡体周边3000多名留守居民的热门休闲处和外来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县城搬离后,闹市成了冷街,出门没个去处,心理落差很大。”看着公园里熙熙攘攘的人流,居民田德刚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车水马龙的年代。
老城记忆复原区,湖南游客徐文在搬迁遗迹改造而成的纪念碑前驻足良久。看着碑上记录的库区蓄水及县城移民搬迁一个个重要历史节点,他倍感震撼:“巴东,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城市!”
最后一块拼图
神农溪片区北京苑小区,与县城核心区西瀼坡隔江相望。这里也是黄土坡避险搬迁群众的主要安置点。
站在9栋四楼邓德安家的窗口,记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南望,黄土坡滑坡体一览无余。
按照搬迁政策,邓德安一家分得了140平方米的4居室,楼下,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一应俱全。良好的生活条件让邓德安很知足,可他心底,总有着对故土的思念。
位于三峡库区的黄土坡社区。
从巴东老县城,到黄土坡,再到神农溪。如果说,黄土坡移民群体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和重建家园的创业精神,构成了巴东移民文化的底座。那么,故土难离的情愫,则是这个群体精神世界的另一面。
如何让避险搬迁群众搬得走、稳得住?是后三峡移民时代的一个重要命题。
黄土坡社区人口构成复杂,相当一部分是有地居民。来自信陵镇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黄土坡滑坡体上有耕地、果园3000余亩,涉及搬迁群众483户。
家在江北、地在江南,“搭乘公交去种地”,一度成为巴东县城特有的景象。
为彻底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去年,信陵镇政府启动长江经济带柑橘产业示范园项目建设。
在黄土坡滑坡体园艺场区域,工人们正在建设游步道、对橘园进行坡改梯改造。“去年,我们以每亩300元/年的价格,将搬迁群众的这220亩橘园进行整体流转,集中打造伦晚采摘体验区。”信陵镇两山富村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光明表示,这种流转模式将覆盖到滑坡体上所有橘园、田地,让搬迁群众“搭乘公交去种地”成为历史。
记者站在高点远眺,这片橘园仿佛最后一块拼图,很快将与江边体育公园、搬迁遗址风貌区、公共露营区连成一片。
此刻,黄土坡静卧长江之畔,草木葱翠,生机勃勃。
来源:恩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