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中国治水智慧从武汉走向世界,携手全球大河流域城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九月的武汉,长江水裹挟着千年文明奔涌向前。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与文明交汇之地,江城武汉再次成为全球焦点:以“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5“大河对话”9月26日在武汉开幕。

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国际专家,以及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学者约200位代表,围绕大河治理、文明演进、科技赋能水安全等核心议题,展开跨越国界的文明对话,促进长江和全球大河流域的文化交流、文明交融,助力世界大河流域城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近年来,武汉构建多层次江海联运体系,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图为武汉阳逻港码头一派繁忙景象。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水文突变触发文化更迭

推动文明实现阶段性跃升

活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专家从历史、考古与地质研究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水环境变化与文明演进的紧密关联,揭示出逆境在推动文明突破性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树成,以“大河流域的古文明演替:逆境中的创新” 为题发表演讲,带领听众开启了一场跨越生物演化、人类进化与长江文明史的时空探索。

“文明的兴替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逆境正是激发文明发生质变、实现‘从0到1’突破性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谢树成表示,为精准还原历史脉络,他与团队基于长江中游泥炭湿地的地质记录,重建了万年来的水文变化序列,发现文明大发展时期多与相对偏干的气候阶段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距今4000多年的高水位期与“尧有九年之水患”传说对应,3600年前的低水位期则与“商汤有七年之旱”记载一致,显示出水文突变往往直接触发文化更迭。在干湿条件快速变化时,古人通过创新应对挑战,推动文明实现阶段性跃升。

“大河文明的发展往往会催生早期国家形态,这一规律在中华文明的演进进程中体现得尤为显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在演讲中,同样强调了水环境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考古发现证实,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早期国家形态,充分印证了大河文明对“中国”实体形成的奠基作用。

“自夏商周时期起,黄河中游便成为中华文明的政治中心,‘中’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陶寺遗址的陶文与宝鸡出土的铜器铭文中。” 刘庆柱强调,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其治水需求推动了大规模社会组织与国家机器的诞生。

同时,长江流域作为南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与黄河文明交融互补,共同构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也造就了中华文明包容、开放、和平的特性。

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以“大河”之名团结应对共同挑战

河流不仅是文明孕育的摇篮,更是连接不同区域、促进贸易往来与文化思想交流的重要通道。活动中,多位发言人围绕河流的纽带作用、全球水安全挑战及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展开论述,呼吁以“大河”之名凝聚全球力量,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

“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起源,而水安全治理在这一漫长历程中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国际灌溉与排水委员会主席马尔科・阿尔切里在演讲中,对中华文化在长江、黄河流域的演进历程给予了高度关注。

他以中国历史为例,指出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的建立就与黄河水患的治理密切相关。“在夏朝,许多不同的部落最终联合成了夏王国,是为了寻找解决黄河水患反复肆虐的应对之法。”

“到了周朝,人们在持续抵御水患风险的同时,开始主动开发水资源,大量公共工程如堤坝、水闸、运河等相继建成。”他进一步介绍,这些水利设施的投入使用,不仅推动了周朝农业、交通与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更促进了人口的显著增长,为社会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合当下全球发展形势,马尔科・阿尔切里坦言,在能源成本不断上升、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多重挑战面前,全球水资源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面对这些跨越国界的共同挑战,单个国家的力量往往难以应对,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全球合作。‘大河对话’正是这样一个绝佳的平台,通过各国专家学者的交流与碰撞,我们能够凝聚共识、分享经验,共同应对和解决诸多全球性难题。”他说。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致辞表示,河流是贸易、文化和思想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促进区域间互联互通与文明互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武汉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周浩黎透露,这已经是他第六次来汉。“武汉是一座非常干净的城市,这里的市民十分友善、热心,每次来到这里都能感受到温暖与活力。”周浩黎的分享,不仅肯定了武汉的城市魅力,也从侧面印证了河流滋养下的城市所具备的开放与包容特质。

数字孪生应对极端气候

大河治理“中国经验”造福全球

在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水资源治理难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数字技术正成为提升水治理能力的关键支撑。

活动中,国际水利领域专家重点介绍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创新应用,并高度认可中国在该领域的实践成果,强调其对全球水治理的借鉴意义。同时,国内专家也围绕大河治理理念与目标提出了建设性观点,为全球大河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在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经验值得全球借鉴。”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菲利普·顾博维尔介绍,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创建物理实体的虚拟副本,实现实时环境的数据连接,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数字孪生技术不仅优化了传统水治理模式,更为应对极端气候挑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顾博维尔进一步表示,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将持续推动该领域的全球培训与教育,促进技术共享与能力建设,助力构建更具韧性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其他专家的发言也呼应了这一技术赋能的方向。国际水资源协会主席、水利部水利规划总院原副院长李原园指出,河流系统正面临气候变化、土地植被变化等多重挑战,治理需从“全管控”转向“平衡管控”。

“大河治理应实现稳定、安全、流淌、健康、幸福五大目标”,他强调,大自然的力量远超人类控制范围,关键是要找到平衡点。李原园呼吁跳出“就水治水”思维,统筹流域整体与关联行业,系统保护水源、水域空间与河流流动性。

从古文明的治水智慧到当代的数字孪生技术,从长江黄河的历史经验到全球大河的协同治理,2025“大河对话”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更是一次文明共识的凝聚。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河安澜需要科技突破、全球合作与文化包容三轨并行。逆境催化创新,面对水安全挑战,人类唯有在逆境中寻求突破,在协作中实现共享,方能守护好每一条孕育文明的母亲河。

武汉,这座因江而兴的城市,再次以“大河”之名,向世界传递出江河安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信念。

来源:长江日报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