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记者 余康生 摄
“世界板栗看中国,中国板栗看罗田!”8月29日,罗田县河铺镇八里畈村的板栗林里,八里畈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雷明刚喊出的一句话,成为鄂豫皖三省主流网络媒体记者镜头下的焦点。
当天,一场由鄂豫皖三省网信办联合主办的“千里跃进大别山”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正式启幕。极目新闻、九派新闻、中原网、中安在线等20余名媒体记者深入大别山,探寻“红色富矿”,记录新希望。为期4天的采访实现跨区域、融媒体、多层次传播,让老区新故事传得更远。
活动最后一站,三省媒体记者齐聚“中国板栗之乡”罗田,循红色足迹感受历史,沿绿色产业触摸发展。安徽大皖新闻记者徐琪琪感慨:“我们就是要将革命老区的新故事、新变化实实在在传播出去。”
一颗板栗的“不浪费”哲学
大皖新闻记者 余康生 摄
“咱们罗田板栗的种植面积到底有多大?”“深加工产业链能延伸到哪一步?”“今年的收成比去年能好多少?”在河铺镇八里畈板栗公园,罗田县林业局林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郑峰辉刚一露面,就被扛着“长枪短炮”的记者们围了个水泄不通。面对一连串问题,郑峰辉笑着打开了话匣子,话语里满是对罗田板栗的自豪:“在罗田,那可是村村组组有栗场、家家户户有栗园!”
他手中的“成绩单”格外亮眼:罗田板栗种植面积高达100万亩,占全省板栗种植面积的14.4%。早在2012年,“罗田板栗”就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后续还接连拿下“湖北名牌”“湖北市场首选知名品牌”等称号。单是眼前这座八里畈板栗公园,种植规模就有5500亩。
“在罗田,没有一颗板栗会被浪费。”郑峰辉的这句话,道出了罗田板栗产业的底气。如今的罗田,已聚集38家板栗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7万吨,从保鲜板栗、板栗罐头,到速冻栗仁、休闲栗食,再到近年热门的板栗预制菜,5大系列30余种特色产品,不仅走进了全国126个大中城市的超市货架,更远销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
板栗不仅富了村民口袋,更火了乡村旅游。每年金秋时节,“打板栗”都会成为罗田的热门活动,除了本地游客,不少安徽、河南的游客也会专程赶来,体验打栗、剥栗的乐趣。据统计,近年来每年到八里畈板栗公园参与采摘游的游客,都稳定在10000人次左右。
“今年可是板栗丰收大年!”郑峰辉的语气里满是喜悦,2024年罗田板栗全产业链产值达22.5亿元,品牌价值突破26.98亿元。今年的板栗产量,预计比去年增长40%。
图源 大皖新闻
采访现场,特产试吃和打板栗体验区热闹非凡。板栗月饼、生板栗被一抢而空。徐琪琪称赞道:“板栗生吃又脆又甜!”直播黄冈记者周凤感叹板栗月饼是“小时候的味道”。在体验打板栗环节,中原网记者袁连贺挥竿后高兴地说:“第一次打板栗很兴奋,我真切感受到这是老区人民的‘金果子’!”
一条古街的“红色记忆”
粉墙黛瓦映着马头墙,木质廊柱刻着旧时光——当采访团走进罗田县胜利镇老街时,来自安徽的记者们一眼就认出了熟悉的徽派建筑,忍不住直呼:“太亲切了!就像回到了家乡的老街!”
大皖新闻记者 余康生 摄
这条800余米的明清古街,保存完好,藏着红色记忆:金凤楼(罗田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吴光浩就义地、“五·二九”纪念碑、红一军军部旧址等。1947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时,六纵指挥部设于此。
胜利镇地处大别山腹地,接壤安徽金寨、湖北麻城,古称“屯兵堡”,后名“滕家堡”。这片红土地上,有996名在册烈士、3万多名英雄儿女牺牲。
沿着烈士陵园的369级台阶拾级而上,革命烈士碑静静矗立在山顶。采访团成员们手持白花,在塔前肃立、鞠躬、默哀,寄托对先烈的无限哀思。走进罗田革命历史陈列馆,玻璃展柜里的旧军帽、泛黄的手稿、生锈的步枪……将李梯云、肖方等早期共产党人开展地下工作、发动群众的故事,以及多位高级将领在此战斗生活的片段,一一呈现在大家眼前。
“这座烈士碑,是当年我们本地人一砖一瓦肩挑建起来的。”胜利镇红色宣讲员叶丹的讲述,让这段历史更添温度。“1988年建塔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每天放学后就和同学们一起去帮忙,拎土填路、搬小石头,哪怕只能出一点力,大家都觉得特别光荣。”从1989年开始,每年清明节,胜利镇的中小学生都会风雨无阻地来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篮、听红色故事。“几乎每个胜利镇人来到这里,都会自然而然地给孩子讲革命先烈的故事。”叶丹说,就是这样口口相传、代代接力,红色的种子才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只有全面了解历史,才能真正传承好历史。”九派新闻记者温艳丽深有感触地说,“鄂豫皖三省的红色文化本就是相互交织、一脉相承的。我们要多交流、多走访,把这些碎片化的历史串联起来,让更多的人真正读懂大别山精神,让这份精神更好地传下去。”
一个小镇的“吨袋奇迹”
“‘吨袋小镇’是什么镇?”走进胜利镇吨袋产业园前,记者们热议不已。
在湖北宝耒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车间,白色塑料扁丝翻滚,厚重“带子”堆成圆柱,让人疑惑——说好的“袋子”,怎么变成了“带子”?
湖北宝欣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付敏解释:“‘吨袋’是柔性集装袋,用聚丙烯原料,装一吨重的工业物料,用于化工、建材、食品、矿产等行业。宝耒公司是吨袋产业的原材料加工企业,‘带子’是原材料,需编织、裁切、缝制成袋。”
大皖新闻记者 余康生 摄
记者们参观了原料和成品车间,“吨袋小镇”轮廓清晰——全产业链集群。该产业源于中国宝武集团对罗田的定点帮扶。针对农村人口外流、就业难问题,胜利镇推出“家门口就业”工程,以吨袋产业为核心,采用“1+N”模式:镇级中心厂负责研发、订单和质量把控;村级加工车间分布各村,通过“企业出订单与技术+村集体出场地+个人出资金”合作,将就业岗位送到村民“家门口”。
大皖新闻记者 余康生 摄
如今,胜利镇已建成韩塔寺吨袋产业园镇级现代加工厂,还在武钢新村、叶家山、固基河等村布局了13个村级加工车间,吨袋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截至目前,吨袋总厂及13个加工点已吸纳400余名本地村民就业,其中留守妇女、中老年劳动力占大多数,脱贫人口比例超过55%。村民“守着家门没活干”已成为历史。
产业的壮大,也为小镇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2024年实现年产工业包装袋400万条、编织袋1500万条,年产值突破5050万元,利税超200万元。2025年胜利镇将继续围绕吨袋产业做文章,目标是吸纳就业超500人,让吨袋年产值突破1亿元大关。
从漫山栗树到红色古街,再到机器轰鸣的吨袋车间,这次罗田行,三省媒体记者记录下了老区的“旧故事”,更见证了它的“新变化”。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何皎月 通讯员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