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文曲戏《嬉蛙》在京上演后,人民论坛网这样评价其创新价值与未来

文曲戏《嬉蛙》讲述了清光绪年间,杂耍艺人蛙女在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被太平县令王大人和马秀才带入宫中嬉蛙,欣受太后欢喜,王大人和马秀才因此由县令升知府、秀才升县令。为随时宣宫来嬉蛙,拴住身为“江湖儿女”的蛙女,太后更是将马秀才“赐赏”蛙女为夫。时过一年冬天,新晋知府王大人为了顶戴升迁取悦太后,提出“温水醒青蛙”的“伟大构想”。怂恿晋升县令马秀才“合意”,“配合”知府王大人“用心嬉妻”的苦肉计。大地万物有章,违背“温水醒蛙”的冬眠自然法则,迫使蛙女嬉蛙,上演了一场冬宫嬉蛙的惨死悲剧。待峰回路转于真相大白,蛙女“识得人心”宁死不再嬉蛙,独自走向刑场……。该剧由湖北武穴市文曲戏研究院出品,武穴本土作家范国清编剧、朱红声作曲,湖北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导演邓德森导演,国家一级演员陆淑芳领衔主演。文曲戏的唱本内容演出通俗易懂与人们生活息相关联,传统剧目发展至今已有四五十台。文曲戏《嬉蛙》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地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身入时代”的风格演绎“不朽传说”。

传承与价值。文曲戏发源于鄂东武穴市,流行于鄂、皖、赣三省毗邻县市。由坐唱演变发展而来,其声腔有文词、南词、四板、秋江、平板五大正腔和八十多种曲牌。最早的形成开始是以化妆教唱的形式,演一些家庭生活小戏,搬上了农村草台,此时的文曲戏只有文场伴奏,并无武场,比较单调。清末民初,文曲戏开始在年节观灯时搭台演出,通过不断的演练配以锣鼓铙钹等进行武场伴奏,在早期的文曲戏就这样扎根于群众生活之中。到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文曲戏一破女角男扮之陈规,大胆培养了文曲戏第一代女演员,开创了文曲戏的价值新局面。大胆改革唱腔,使文曲戏的声腔,特别是女声腔的进入形成体系,男女演员的同台演出使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并且移植了一大批曲目。至上世纪30年代,文曲戏在武穴市得到较大发展,到50年代时,职业、半职业戏班已达80多个。文曲戏自形成以来,历经数十载的锤磨和数代文曲人的传承努力,到上世纪80年代,文曲戏被列入《中国戏曲大词典》。2009年,文曲戏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武穴市被省政府批准为“中国文曲戏之乡”。先后新剧创作了《草鞋老太爷》、《渔鼓声声》、《嬉蛙》等大型文曲戏剧目。展望历史的天空,传统承载历史,传承引领时代。价值,不在于文本呈现的华丽修辞、文殊字巧,而在于其蕴含的思想张力、历史的纵深。

中国戏曲是一门高科综合类民族艺术,表演融合了各艺术门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在长时间的孕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曲的文明积聚中华各民族智慧,一台台曲目传承宛如晨星,引领着各民族繁荣精神文明建设,指引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懈的努力。探索与未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可以成就属于自己的成功故事。在尊重人才和鼓励创新的今天,思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每个人都可以是“名角儿”。新时代,大国文艺复兴之路是一段发展变迁而复杂漫长的过程;形成大同的创新意识氛围,绝非一时之朝。戏曲的传承创新不是插花摆柳,它的成长,既需要涵养崇尚传承的“制度水源”,也需要充盈励志创新的“制度空气”,更需要打造支撑传承创新的大国环境。为者常成。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以不断增强创新的能力,传承铺展高质量文曲戏发展新画卷。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网文艺评论部主任 刘让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