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巷一记忆 一街一民生
——武穴“九街十八巷”蝶变背后的温暖与坚守
“你看现在这街面多整洁,青石路走起来踏实,晚上路灯亮堂堂的,再也不用摸黑回家了!”9月5日,站在武穴市老城区塘下街崭新的街道上,家住附近的张小琴指着身旁白墙黑瓦、飞檐翘脊的清代风格建筑,脸上洋溢着笑意。

居民张小琴在家门口拉二胡 记者 余涛 摄
从设施落后、环境杂乱的“城中村”,到如今文脉彰显、活力迸发的特色街区,总投资约3.6亿元的武穴正街片区改造项目,正让承载城市记忆的“九街十八巷”重焕生机,也为当地百姓交出一份温暖扎实的民生答卷。
直面困境——
老城积弊凸显,改造呼声迫切
“九街十八巷”包括正街、塘下街、后坝街等九街,以及由义巷、居仁巷、徐家巷等十八巷,共同构成了武穴老城的脉络肌理。作为承载武穴明清商埠历史记忆的核心区域,这里曾见证城市的商业繁华。然而,正街片区曾因年久失修,逐渐陷入发展困境。
“以前小区里污水横流,下雨天出门全是泥坑,老旧电线像‘蜘蛛网’一样挂在墙上,看着就揪心。”回忆起改造前的场景,张小琴仍印象深刻。彼时,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突出、商业活力不足等问题交织——破碎的水泥路、吱呀作响的木门、日渐褪色的商业盛景。让其重现“小汉口”繁华,成为武穴市民共同的期盼。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武穴市直面老城发展“痛点”,以重塑“九街十八巷”为契机,将正街片区改造列为重要民生工程。改造项目涵盖雨污分流、供电设施、通行与停车、消防安防、公共环境提升、建筑修缮、美化亮化及智能服务等多个领域,通过小区、社区、街区、片区的整体活化,挖掘传统城区改造空间,让老城区重焕活力,让居民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破局攻坚——
匠心施改焕新,文脉商气复苏
“改造不是简单地‘翻新’,而是要既解决民生难题,又留住历史文脉,还要激发商业活力。”武穴市正街片区项目负责人袁野介绍。围绕这一目标,武穴市打出“组合拳”,以精细施策推动老城“内外兼修”。
在基础设施升级与施工推进方面,始终将解决居民“急难愁盼”放在首位:全力推进雨污分流,彻底解决污水横流问题;规整供电线路,消除“蜘蛛网”隐患;加强安防设施,让居民住得安心。
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兼顾效率与民生——以立面改造和地面改造为核心,高峰时期近10个班组、200人分组同步作业;将雨污开挖等噪音作业安排在夜间,立面高空作业避开高温时段、清晨开工,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施工时基本没打扰我们,晚上作业噪音也小,不影响睡觉。”塘下街居民伍靖伟对此十分认可。
目前,青林路、沿江大道美食街和停车场等一期工程已完工,完成工程货币量约8000万元。
在文脉挖掘与商业激活方面,武穴市让每条街巷都彰显特色:塘下街“修旧如旧”,保留清代建筑风貌的同时提升居住品质;居仁街复原老字号店铺与非遗工坊,重现商埠繁华;河街打造明清码头市集打卡地;刘家巷以“西游文化”为主题,用生动彩绘活化传统;后坝街定位老行当历史记忆街,营造浓厚的仿古氛围。
同时,以正街、居仁街为核心重振老城商圈——正街引入智慧菜市场、文艺戏台等业态,青石板串联起老字号与新兴小店。如今,穿行街区,酥糖香甜气息四处飘散,影院里热闹非凡,“武穴味道”餐馆座无虚席,白天人头攒动、夜晚灯火璀璨,满满的烟火气让人仿佛回到了当年繁华的“小汉口”。“现在生意比以前好多了,周末客流量能翻一倍!”居仁街副食店老板蔡中宇笑着说。
蝶变见效——
民生福祉提质,文旅价值绽放
自2023年12月开工以来,正街片区改造已初见成效。曾经的“城中村”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宜居街区:石板步道整洁宽敞,复古门店与历史建筑相映成趣。
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幸福感溢于言表。“以前这里就是‘脏乱差’,现在干净清爽,居住在外的武穴人在视频里都问这是哪儿。”塘下街居民刘雄满脸自豪。
文化与旅游价值也同步凸显:非遗技艺、民俗活动融入日常生活,让老城区“文化有根、情感有归”;“九街十八巷”更成为武穴新晋网红打卡地,吸引众多市民与游客前来。“美雅喜铺”老板娘感叹:“今年夏天,我这里的酥糖每天都要补货,天天都有外地游客过来买。”
“这不只是风貌改造,更是系统性工程,要‘里子’和‘面子’一起新,最终将‘九街十八巷’打造成武穴的文化会客厅和旅游新地标,让老百姓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武穴市住建局副局长孙再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