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巷子以前是典型的‘老大难’——违建像肿瘤、旱厕如疮疤、污水似血栓,现在成了‘治愈系’打卡点!”站在会元门老街后巷,居民张大爷指着墙角的月季花坛感慨道。
2025年,武穴市梅川镇梅浦社区深入践行“三大精神”重要论述,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艰苦奋斗、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和“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抗疫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实践,创新“量改管”三式工作法,让8条背街小巷实现华丽转身,为城市微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梅浦路径”。

(烂泥坑经过整治改造成梅浦公园)
痛点变亮点:从“无处下脚”到“一步一景”
曾经的梅浦社区背街小巷,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遗忘角落”:违章搭建蚕食公共空间,蛛网般的电线悬在头顶,最窄处仅容侧身而过。“以前雨天要穿胶鞋蹚污水,夏天不敢开窗怕异味”是居民们最真实的感受。
转机始于2025年3月的城镇更新行动。社区没有大拆大建,而是确立“巷道治理优先”策略:
一米一米量。社区干部带着卷尺,对8条背街小巷逐项测量,确定“宽度、管线、拆清”巷道建设标准和拆除区域,锁定了住户门前治理、路边清理、池塘治理等“微治理”任务30条。
一处一方案。针对旱厕、陈年垃圾堆、违建等情况,采取“党员带头拆+工匠帮改造”方案,短短三个月,完成清运垃圾70吨、拆除旱厕12座、拆除违建16处、硬化刷黑5200平方米、新建排水沟700米。
一巷一主题。发动居民认领“花香巷”“庭院弄”“商户巷”等特色小巷,清除“牛皮癣”220平方米,腾出公共空间5000㎡,新增绿化带1200米,曾经堆满杂物的卫生死角,如今摇身一变成了6个精致的“口袋花园”;而那些臭气熏天的烂泥坑,经过改造后重现了“梅浦清流”的历史景观,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梅浦社区以解决“污水横流、违建丛生”问题为突破口,系统推进城区环境综合治理)

(整治后的梅浦社区下方小区巷道通畅,水清院绿)
群众当主角:共治共享的"花巷法则"
“改造不难,难的是让改变可持续。”社区党支部书记余明军总结出三条经验:
“板凳会”议出公约数。每月15日晚,巷道里准时摆开小板凳。针对“花箱谁来管”“停车怎么规范”等问题,居民们自己拟定《花巷自治十条》,推出“轮值巷长”制度。退休教师张老师、周老师主动请缨担任首任巷长,用垃圾分类、绿植养护等行为兑换生活用品。
“能人库”激活创造力。社区挖掘出瓦匠、木工、园艺爱好者等46名“社区工匠”,组建“巷美”工作室。老瓦工赵师傅带着徒弟们,用拆迁废料打造出原生态的石墙;家庭主妇萍姐开办"庭院课堂",教邻居们用废坛罐制作美丽的花盆。
“记忆点”留住乡愁味。在整治中特意保留百年古迹济北寺、老砖墙等元素,邀请老居民口述历史,将故事刻成石牌嵌入巷道。梅浦自古文风鼎盛,如今巷弄新生更激发了文人雅士的创作热情。本地书法家协会的老师们泼墨挥毫,将“花巷新景”题写成联:“千年古巷开心境,三尺花巷续雅风”。这些墨宝被精心装裱,悬挂在巷道的文化墙上。“这些改造不仅美化了环境,更让古镇文脉得以延续。”社区文化达人陈老师感慨道。
(下方小区召开多轮“板凳会”共商建管良策)

(由烂泥坑、垃圾堆整治出来的会元门巷便民休闲广场)
治理新范式:可复制的“梅浦路径”
梅浦社区的蜕变,不仅美了一条条小巷,更探索出一条老旧社区更新的有效路径。其精髓在于将“群众参与、共同建管”的理念转化为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方法论,为类似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梅浦路径”:
痛点优先,精准发力。优先解决“走不通、看不美、用不了”等基本诉求。以单个巷道为单元滚动推进,集中资源优先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让居民快速看到变化、增强信心。
共商共议,激发自治。建立“社区规划+居民代表+能人库”三方协作机制。开发“社区微更新”工具包,包含庭院、管线、住房等15项技术导则,通过“线上课程培训+线下工匠指导”双轨模式,确保居民看得懂、学得会、用得好。
花巷经济,持续发展。引入“花巷经济”,发展庭院菜圃、小微业态,盘活闲置空间资源。将部分空间收益反哺社区公共基金,专项用于花苗补种、设施小修和小区文化活动,同时建立“商户+居民+社区”的三方分红机制,实现“环境改善—经济收益—服务提升”的良性循环,让美丽风景持续转化为社区发展的动能。

(拆违治乱后通畅整洁的巷道)

(逼仄、阻断的巷道拆出“三尺花巷”幸福新生活)
夕阳下,赵奶奶带着孙女在花巷辨认花卉品种,斑驳的老墙映照着新生的藤蔓。这场始于三尺巷道的变革,以“量”的精准丈量践行初心使命,用“改”的攻坚克难诠释责任担当,靠“管”的长效机制彰显为民情怀。从抗洪抢险的众志成城,到巷弄治理的万众一心,梅浦人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只要党群同心齐发力,再难的“老大难”也能变成“幸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