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让灵魂在热爱里安居:一位台湾茶人的跨海峡归心之旅

桌上瓦棕色的茶壶“咕嘟”冒泡,原庆叔舀起一勺山泉水冲茶,白瓷杯里的茶汤黄绿透亮,腾起的雾气模糊了他的黑框眼镜,镜片后的一双眼睛弯成两道桥,他柔声道:“阿芳,来品品今天的茶。”随后他执起二胡,琴弦振动的瞬间,小菜园的晨雾、灶间的烟火、妻子的谈笑,都化作了生活最本真的韵律,这是属于苏原庆的清晨,也是他在武穴市花桥镇饶垴村度过的近两千个与田园相伴的日子。

萌生向往自然的种子

在城市街巷中憧憬山水诗画

1960年,苏原庆出生于台湾台中。作为土生土长的城市人,他却对课本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图景有着异乎寻常的憧憬。童年时,每逢随父母回乡下探亲,泥土的芬芳、茶园的绿浪、晨雾中飘来的二胡声,都在他心中烙下了对自然的深深眷恋。“城市像个巨大的玻璃盒子,让人喘不过气。”望着门前的车水马龙,他常常这样感慨。

1993年,因工作首次踏上上海的土地,苏原庆的生命轨迹悄然转向。当他漫步田子坊,青石板路在雨后泛着温润的光,老茶馆里飘出的龙井清香与评弹声交织,眼前的景象与记忆中的乡愁突然重叠。“原来大陆的山水人文,早就刻在血脉里。”他蹲在一家老茶铺前,看茶师用竹筷轻点茶汤,茶汤荡开的涟漪,也在他心里激起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那时起,他便迷上了茶,也爱上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他都市生活的间隙里,总藏着一个关于“山水田园里,茶香伴琴韵”的梦。

迎接追寻自我的挑战

在极限征途上叩问本真初心

2003年,43岁的苏原庆按下了人生的“暂停键”。告别高薪的IT管理岗位,他说:“键盘敲得出代码,却敲不出心声。”他开始用身体丈量世界:凌晨四点的滨江跑道,是马拉松训练的起点;滴水湖的铁人三项赛场,他享受风浪中逆流而上的激情。最疯狂的冒险,是2006年那场单人骑行——从西宁到拉萨再到四川,2500公里的滇藏线,他背着简易行囊,在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口经历过暴风雪,在纳木错湖畔看过最美的星空,“自然如此壮美,人为何要困在格子间?”这场历时25天的盛大的骑行,让他开启了创业做茶生意的旅程。

骑行归来,他一头扎进福建武夷山的茶山。跟着茶农攀爬陡峭的岩崖采摘大红袍,在云南普洱的古茶园里听老茶人讲述“茶祖”的传说,双手被炒茶锅烫出泡也不喊停。当年,他便在上海田子坊,那个勾起他迷上茶的地方,开了间茶舍。没有过度华丽的装修,没有奢华高端的包装,偶尔从茶山背回的散茶配一把老二胡,也足以让爱茶懂茶之人停留。客人常看到他泡着一杯清茶,拉着一曲二胡,沉浸在自己的自然天地中,他总说:“茶是自然的馈赠,我想让更多人听见山水的声音。”

享受安贫乐道的恬淡

在茶香琴韵中架起融合之桥

2015年,茶舍里一场偶然的雅集,让苏原庆遇见了命中注定的同路人刘保芳。她的古筝,与他的二胡,在《高山流水》里相逢,只需一曲,他们便相知。2019年,他随妻子刘保芳回到湖北武穴市花桥镇饶垴村,原以为只是暂居,却在花桥镇政府和村两委的热忱中,找到了真正的“归心之处”。

“刚到村里,连普通话都带着台湾腔,担心融不进去。”苏原庆坦言,是花桥镇政府的热情主动让他安了心。在镇政府的号召下,村支书带着村民帮忙修缮老宅,共同将闲置的后院荒地开垦成了小菜园;镇政府为他申请了台胞创业补贴,组织年轻干部拍摄短视频共同推广手工茶,宣传茶文化。他的这方小院子也成了大家心中默认的“两岸茶文化交流基地”。

在这片红土地上,他将台湾的“茶席美学”与湖北青砖茶工艺结合,开发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茶礼;在村小学的教室里,他向孩子们讲述“两岸一家亲”的动人小故事,讲述茶的由来,孩子们不懂“两岸”的距离,只知道苏爷爷的温柔与亲切。

“苏先生不仅是来定居,更是把根扎在了这里。”花桥镇党委书记王亮在台胞新春茶话会上说道。目前花桥镇政府已将他的茶舍纳入“茶文化交流基地”,并规划建设“两岸茶人创客空间”,让更多台湾青年像他一样,在大陆乡土中找到创业舞台。如今,苏原庆的茶香里,台湾乌龙与大陆的铁观音共融共生,正如他与妻子的生活——二胡与古筝的和鸣里,既有大陆的厚重,也有台湾的细腻。

当茶香漫过海峡两岸,漫步在饶垴村的乡野小道上,苏原庆常想起骑行拉萨时的感悟:“最美的风景不在终点,而在与土地对话的过程。”从台湾台中到湖北武穴,从IT精英到茶农,苏原庆的故事早已超越个人选择,成为两岸融合的生动注脚。他用茶香串起城市与田园,用琴弦拨动传统与现代,更用亲身经历证明:当政策的阳光、乡土的温情与文化的共鸣交织,每一个勇于逐梦的人,都能在大陆找到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而花桥镇的秀美山水、饶垴村的质朴乡亲,不仅是他的田园理想,更是两岸同胞心灵相通的见证。

通讯员丨王裕丰 毕艺璇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