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涌,不舍昼夜,水至湖北而江阔流深;依江而兴,绿色发展,船出黄州且向海图强。站在苏东坡曾经吟诵“两赋一词”的黄州赤壁右岸的江堤上,只见湖北合创重工有限公司1500米的长江岸线上,十多座龙门吊鳞次栉比,40多艘万吨级LNG新能源船舶一字排开,一束束弧光将建造中的船舶装点得火树银花。昔日苏轼泛舟之地,正以日均1艘新能源船舶的建造速度,领跑中国中部地区民营船舶建造绿色赛道。

订单暴涨,产值倍增
“‘十四五’期间,湖北合创重工乘着长江经济带、绿色智能船舶的政策东风,实现跨越式成长。2021至2025年,公司产值由5.7亿元增至30亿元,五年增长了5倍;手持订单从不足5亿元跃升至60亿元,新能源船舶占比超90%,排产已至2027年。”11月4日,湖北合创重工执行董事王伶俐介绍说,“期间,我们累计交付LNG、甲醇、电池动力船14艘,全球首艘万吨级甲醇双燃料散货船、23,500吨化学品船等高端产品相继出厂,外贸订单突破36亿元,船舶出口南美、中东、欧洲。”
湖北合创重工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金2亿元,持有湖北省Ⅰ级船舶修造资质,占地3000亩,现有员工2000余人,74万平方米的生产区域、25万平方米的厂房,11个船台、2个船坞,主要建造内河新能源智能船舶、高附加值出口船舶(LNG、沥青船、特种船、化学品船及重吊船),可同时建造80艘新能源船,年产能突破300艘,年造船能力200万载重吨,年桥梁建造能力10万吨,是一家主导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重型加工企业和船舶、重型工业装备的供应商。
2025年,湖北合创重工屡获大单,截至目前已获得73艘新能源船舶建造合同,累计产值超过18亿元。

智能制造,绿色发展
作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公司投入技改资金1.5亿元专注绿色动力船舶研发,年产能提升至200万载重吨;与武汉理工、华科等共建研发中心,31项专利、40名高层次人才落地,钢材利用率由83%提至98%,船舶建造周期缩短了30%。该公司累计投入约3000万元用于环保设施升级。新建的“2喷2涂”涂装车间,配套建设了最新型沸石转轮+RTO治理设施,处理风量达12万立方米;原有涂装车间升级项目获国家资金支持,新增风量16万立方米;在焊接车间、施工现场配备了124台移动式焊烟净化器,全面履行清洁生产义务,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
10月16日,由湖北合创重工有限公司为四川鑫望达船务有限公司建造的首批LNG单一燃料集散两用船舶,在长江北岸黄州段顺利试水。这是2024年8月国家“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实施后,黄冈全市首艘新能源船舶,不仅为后续订单交付投用筑牢基础,更标志着黄冈在践行湖北省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发展战略上迈出关键一步,市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迎来新突破。

江船海造,逐“绿”前行
合创重工以研发为锚,与武汉理工共建“新能源船舶技术研究中心”,柔性引进顶尖科研团队。2024年研发投入超千万元,占营收的4%以上,20余名高端人才在此汇聚成创新风暴眼;聚焦“工业机器人智能焊接”与“绿色燃料集成系统”两大硬核技术,甲醇安全储备、双燃料转换等关键技术破浪前行。
立足全市发展大局,黄州区深入贯彻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紧扣湖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部署,抢抓绿色智能船舶制造新赛道,以合创重工等龙头企业为核心支撑,大力突破船舶制造关键技术,培育壮大绿色智能船舶产业,以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为导向,推动船舶设计、制造、修理、拆解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全力打造全省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转型升级先行区示范基地,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黄州力量。
“最开始是分段建造船体,焊工把切割好的钢材焊接成一个整体,再像‘搭积木’一样精准对接、拼装。之后就是‘机管’工序,做船体里面的轮机管道以及设备安装。再之后就是电气,接通船舶内部所有设备进行通电。最后就是内装,主要是用于船舶工作人员的住行。”在分段建造车间,合创重工有限公司安全主管王升介绍说,“江船海造、分段建造、船台合拢,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船舶质量品质。”

市区联动,助力扬帆
合创重工落户黄州后,黄州区累计供应工业用地2000亩、岸线1500米;黄州区科经局工作专班驻厂帮办,审批时限压缩60%,“我为企业跑订单”专项行动促成新能源船舶订单83艘、金额18亿元;省市区联动提供外贸保函、订单融资等多元化金融支持;一期、二期、三期园区实现互联互通。
江阔云高处写合创梦想,静水流深中藏万千气象。“十四五”期间,合创重工由传统内河船厂成长为华中最大、全国前列的绿色智能船舶出口基地,为“十五五”冲击百亿产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让我们装备制造民企倍感振奋、倍增信心。”湖北合创重工执行董事王伶俐表示,眼下,公司上下正全力推进绿色智能船舶、海工模块和氢能装备三大升级项目,加大科研投入,建造数字化焊接中心,攻克高端不锈钢焊接工艺“卡脖子”环节;深耕长江、运河、近海绿色船舶市场,推出LNG动力、电池混动新船型,助力湖北打造“内河绿色航运示范区”;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与东盟、中东船东建立联合设计中心,让“黄冈造”海工模块走向世界。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尹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