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环境整治,总是‘雨过地皮湿’,没过多久又回到老样子。现在不一样了,天天有人管、周周有人查,村里干净了我们住着心里也敞亮!”花桥镇柏树林村村民项某望着整洁的巷道、清亮的塘堰,满脸笑意地说道。

针对人居环境整治“易反弹、难长效”的痛点,柏树林村跳出“突击整治—问题反弹—再整治”的循环,以“建机制、强管护、促长效”为核心,创新构建闭环管护体系,让村容村貌实现从“一时美”到“持久靓”的蝶变,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三队协同,凝聚合力促治理
柏树林村以“红星之家”为党建引领阵地,组建起三支特色队伍,形成治理合力。“要想环境管得好,光靠村干部‘单打独斗’可不行,得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柏树林村党支部书记项学斌介绍道。

党员先锋队当“标杆”。20余名党员带头清理自家房前屋后杂物,主动承包村内主干道保洁责任区,每月开展“党员清洁日”活动,以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参与。垸场自管队守“家门”。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将全村划分为8个垸场网格,推选有威望、责任心强的村民担任自管队长,负责日常环境卫生监督、邻里矛盾协调,及时劝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行为。志愿服务队补“短板”。吸纳返乡青年、退伍军人、退休教师等组成志愿服务队,定期为独居老人家庭打扫卫生,参与节庆日环境布置,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成为环境治理的“流动力量”。

三支队伍分工协作、互相补位,形成了“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志愿帮着干”的全员共治格局,让环境整治从“干部的事”变成了“大家的事”。
紧盯问题,闭环巡查促治理
“上周巡查发现,二组李师傅家屋后堆了不少废弃垃圾,已经列入整改清单,今天过来看看整改情况。”每周五下午,柏树林村环境整治巡查组都会沿着村组道路逐一核查问题整改情况,这是柏树林村推行“巡查—交办—整改—回头看”闭环巡查机制的日常场景。

拉网式巡查“找问题”。每周一上午,由村“两委”成员带队,联合各组组长、自管队长组成巡查组,对全村环境卫生进行“地毯式”排查,重点查看乱堆乱放、垃圾清运、污水排放、公共区域保洁等情况,现场用手机拍照记录,详细列出问题清单,明确问题地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清单式交办“压责任”。巡查结束后,立即召开小组交办碰头会,将问题逐一发放至相关责任人,要求限期完成整改。对整改难度较大的问题,村“两委”主动协调解决,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回头看核查“保成效”。每周五下午,巡查组对照问题清单开展“回头看”,逐一实地核查整改情况,对整改合格的予以销号,对整改不到位的要求限期“补课”,直至整改达标,确保“问题不遗漏、整改不落空”。
自闭环巡查运行以来,柏树林村累计排查整改环境卫生问题132件,整改完成率达100%,彻底扭转了以往“整治一阵风、过后又反弹”的局面。

制度护航,长效管护促治理
短期整治靠干劲,长期坚持靠制度。柏树林村将实践中探索出的有效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制定出台《柏树林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细则》,从队伍管理、巡查标准、整改要求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细则》明确了党员先锋队、垸场自管队、志愿服务队的职责分工和奖励办法,将巡查频次固定为“每周一次全面巡查、每月一次重点抽查”,细化了垃圾清运、杂物堆放、污水处理等10余项整改标准,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对环境维护好的垸场和家庭授予“清洁示范垸”“卫生文明户”称号,并给予物资奖励;对连续3次问题反弹的,安排1天垸场公共区域清扫任务。自《细则》实施以来,环境管护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拿奖的群众参与积极性更高,被罚的群众比赶超的干劲更足。

柏树林村以闭环管护机制破解环境整治难题的实践,不仅让村容村貌实现了质的飞跃,更让群众在环境改善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和幸福感,为基层人居环境长效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柏树林经验”。接下来,花桥镇将继续以柏树林村等治理典型为样本,以“千万工程”建设行动为抓手,全力以赴促合力、优环境、强治理,不遗余力防风险、抓发展、惠民生。
通讯员/王裕丰 黄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