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见证美丽蝶变;聚焦湖北,读懂共同富裕。为立体展现湖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生动实践。央广网湖北频道特别策划推出《和美乡村新画卷(第三季)》“田园新曲”主题调研报道,用脚步丈量“大国粮仓”的底气,用镜头捕捉“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跃动,用话筒传递“共绣和美乡村”的欢歌。
央广网仙桃9月24日消息 金秋时节,在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的黄鳝养殖基地,一个个网箱整齐排列在水面上。村民从网箱中捞起一尾尾体色金黄、斑纹鲜明的黄鳝,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村的黄鳝养殖面积达7500亩,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20万元。”先锋村党支部书记朱传宝告诉记者,黄鳝养殖已成为当地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
技术革新,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养鳝”
“这是我们仙桃黄鳝特有的品质,大黄斑、黄肚皮,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朱传宝手持一尾四两重的黄鳝,如数家珍。
仙桃黄鳝养殖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8年,先锋村率先开展有土网箱养殖;2000年,当地党员带头创新无土网箱养殖技术,使产量翻了一番。“这是我们黄鳝产业的第一次革命。”朱传宝说。
朱传宝向记者介绍仙桃黄鳝特点(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
目前,仙桃黄鳝养殖已迈入以浮筒养殖为代表的3.0时代。该模式可实现网箱随水位升降,有效抵御洪水,并具备自主清残、病害减少等优点,使整体产量提高10%至15%。
在生态养殖方面,仙桃大力推广“无抗养殖”“稻鳝共作”等模式,实施尾水治理工程。先锋村已建成黄鳝尾水处理系统,通过“活性生物刷”等技术实现养殖废水净化循环利用。
科技赋能让黄鳝养殖告别“靠天吃饭”。仙桃市与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突破黄鳝全人工繁育技术,2025年繁育优质种苗超1.9亿尾,同比增长90%。
延伸价值链,“一条鳝鱼”吃干榨尽
仙桃市已形成集种苗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种苗端,2025年仙桃繁育优质黄鳝苗种突破1.9亿尾,种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养殖方面,主产区张沟镇养殖面积已达5.5万亩,布局网箱超100万口,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
黄鳝液氮速冻加工生产线(央广网发 仙桃市委宣传部 供图)
加工环节尤为亮眼。仙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黄鳝精深加工基地,年加工能力达2.2万吨。记者在当地一家企业的自动化车间里看到,黄鳝经多道工序被制成鳝丝、鳝段等产品,并通过先进的液氮速冻技术锁鲜包装,将出口海外。“液氮速冻可在20分钟内使产品中心温度降至-18℃,最大限度保持黄鳝的原有风味和口感。”企业负责人杨克勤告诉记者。
流通体系也日趋完善。仙桃拥有全国最大的黄鳝专业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近6亿元,产品远销国内外多个地区。与此同时,当地还打造了“仙桃黄鳝供应链”信息化平台,实现从养殖塘口到餐桌的全流程数据可视化和质量可追溯。每个塘口都配备了物联网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养殖环境,消费者只需扫码便可了解每一条黄鳝的“前世今生”。
品牌崛起,从地方特产到国家地标
近年来,“仙桃黄鳝”品牌效应日益凸显,逐步完成从地方特色产品向国家级农业品牌的跨越。“仙桃黄鳝”于2022年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4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并跻身全国农产品(水产)区域公用品牌声誉百强。
仙桃黄鳝网箱养殖基地(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
品牌背后是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仙桃主导制定了《黄鳝网箱养殖技术规范》等三项省级标准和四项团体标准,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2024年发布黄鳝替抗养殖标准体系建设成果,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仙桃黄鳝的品牌价值不仅体现在认证和标准上,更体现在市场认可度上。目前,“仙桃黄鳝”系列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仙桃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仙桃黄鳝出口额同比增长30%,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立足“中国黄鳝之都”的产业基础,仙桃正以“一盘棋、一条链、一品牌”为路径,持续推动黄鳝“种养加销安”全产业链发展,强化科技赋能与品牌引领。未来,仙桃将依托“一条鱼”带动全域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奋力冲刺千亿产业目标,实现从“沔水仙鳝”到“富民靠山”的高质量跃迁。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