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荆州 “一粒米” 的千年蝶变!

荆州市监利市的柳关遗址,藏着 6000 年前的稻谷遗存 —— 这颗凝结着远古农耕文明的种子,如今已在荆州700万亩田野间焕发生机。2024年3月,湖北首个江汉平原省域公用品牌 “江汉大米” 正式发布,为这片 “国家粮食主产区” 注入新动能。

作为湖北名副其实的 “水稻第一市”,荆州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产量超76亿斤,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荆州正以 “江汉大米”品牌核心区建设为抓手,通过全产业链布局与三产深度融合,将 “一粒米” 培育成支撑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百亿级支柱。

科技赋能

让荆江田野长出 “智慧芯”

金秋九月的荆江两岸,风过稻田,送来阵阵米香 —— 这是属于荆州的丰收序曲,更是科技与农业碰撞的乐章。2025年,两场水稻行业盛会相继落地荆州:9月16日,2025年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会暨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考察会召开,260 余名全国水稻领域院士专家齐聚监利金草帽种植专业合作社,参观了114个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湖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等水稻新品种集中展示,其品质与技术获一致认可;1天后,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江陵白马市镇举办 “江汉大米” 新品种观摩研讨会,主推品种千亩示范田亩产超700公斤,最高达800公斤,每亩可为农户增收 150-200元,增产增收成效显著。

科技的力量,正渗透到种植的每一个环节。监利新沟镇“江汉大米”核心产区,2000亩稻田金黄连片,种植户李师傅首种该品种便收获 “稻好价高” 的实惠 —— 不仅米质优良,亩产更稳定在600公斤以上。黄歇口镇兴华智慧农场里,合作社理事长毕利霞轻点屏幕,智慧管理平台便实时呈现土壤墒情、作物长势、虫害识别等数据,北斗导航、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让2000多亩 “江汉大米” 稻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为了让科技真正扎根田野,荆州搭建起 “产学研” 协同创新的桥梁。2025年5月底,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与荆州签约,共建粮油作物试验基地,未来这里将成为 “荆字号” 水稻品种的 “孵化器”;荆州深化与江汉大米产业技术研究院、长江大学的合作,30个 “专家大院” 扎根田间,53项农业新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稻田;公安县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里,科研人员正选育更适合荆州气候的优质品种,争取纳入 “江汉大米” 主推目录。

“十四五” 以来,荆州已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4个、获省级科技成果13项,累计推广优质品种超100万亩。如今,全市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占比超80%,作物优良品种普及率超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4%。下一步,荆州将遴选2-3个“江汉大米”,高中低档配套的适宜品种集中推广,逐步确立荆州本地的“江汉大米”主打品种新格局,让 “江汉大米” 的品质更统一、口碑更响亮。

精深加工

从 “原粮输出”到 “价值倍增”

龙头企业,是 “江汉大米” 品牌发展的核心引擎。荆州的米企们,都在借着 “江汉大米” 的东风实现 “价值跃升”。监利名宇米业的智能化车间里,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等工序,蜕变为晶莹的优质大米。借助政府专项扶持,企业引进先进生产线,一级优质大米占比从20% 跃升至40%,2024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同比增长20%,产品畅销全国15个省市。

在江陵县巷子深米业的仓库里,工人正将印有“江汉大米” 与“巷子深”  双标识的米袋装箱。“以前线上每月就卖几万块,现在靠品牌加持,线上销售额翻了两倍!” 企业负责人笑着说,他们在武汉建了专门的电商团队,还入驻了 “荆州味道” 平台,让“江汉大米”走进更多家庭。隔壁熊河镇的楚宏粮油,正忙着扩建新车间。今年楚宏粮油生产的8个品种里,5个是 “江汉大米”品种,销售额正朝着4.5亿元的目标冲刺。而湖北恒泰农业集团则坚守 “品质底线”,从种植到销售全环节 “单收、单储、单加工”,绝不混装不同品种的稻谷,“要让消费者吃到的每一粒‘江汉大米’,都是纯正的荆州味道。”

截至2025年,荆州已培育 “江汉大米” 核心企业5家(占全省25%)、后备企业3家(占全省30%),计划今年再新增1-2家核心企业。这些企业就像 “领头雁”,带着中小企业和农户一起闯市场。

在基地建设上,监利打造连片示范区,高标准农田达177.8万亩,为核心企业建成优质稻核心基地5万亩,辐射带动40万亩;2025年计划将核心基地扩至8万亩,辐射2万户种植大户、60万亩农田,监利3家米企与11家合作社签订6亿斤优质稻收购协议,收购价每斤高于市场价0.2元,可为农户增收1.2亿元。江陵则在白马寺镇等乡镇建成10万亩 “江汉大米” 订单基地,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

2025年,荆州市“江汉大米”6个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达90余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13%。荆州正打造“龙头企业 + 中小企业 + 新型经营主体 + 农户” 的产业化联合体,让荆州从 “卖原粮” 变成 “卖产品”,从 “赚辛苦钱” 变成 “赚增值钱”,推动荆州从 “原粮输出” 向 “价值倍增” 跨越。

品牌为魂

织就百亿产业的 “生态网”

荆州以品牌为纽带,推动三产融合向纵深发展。2025年初,市产投集团成立荆润农业供应链公司,专职运营 “江汉大米”:与沙农集团共建1200亩示范基地,发起工会采购倡议实现55吨销量,入驻好邻居超市、“荆州味道” 等渠道,还建起线下体验店,荆州正用 “品牌 + 渠道” 的组合拳,让 “江汉大米” 走进更多场景。

渠道拓展上,荆州推进 “五进”(进机关、进商超、进餐馆、进社区、进学校),支持企业借力电商平台与数字营销体系,同时开展供应链服务缓解企业收储压力,仅江陵就与江汉大米数字科技公司签订10万亩订单。

品牌宣传与产销对接同步发力。2024年,荆州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展会10余次,在广州举办的 “江汉米香 鄂粤共享” 江汉大米监利专场产销对接推介会上,20家企业签约28亿元;2025年6 月,“江汉大米产业发展荆州专场” 活动签约金额达121.98亿元;9月23日全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流媒体走进“江汉大米”品牌核心产地活动将在监利举行,活动将开展全矩阵宣传,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

如今,荆州已建成13家 “江汉大米” 品牌营销中心,进驻90余家线下门店,在武汉130多家商超设专区专柜;线上入驻京东、天猫等平台,降低企业寄递成本20%。2025年,大湾区餐饮米制品采购中,“江汉大米” 占比达12%,市场版图持续扩大。

筑牢根基

按下百亿目标的 “加速键”

粮食物流枢纽建设,为产业效率提级。荆州加快江陵等粮食物流核心枢纽的集疏运能力提升,依托沿江码头与现代产业园,降低流通成本,推动 “产粮大市” 向 “粮食产业强市” 转变。品牌标准则为品质护航,湖北省制定《“江汉大米”团体标准》,从选育到储运全流程规范;荆州建立动态进出机制,遴选优质企业授权使用品牌,目前已有15款包装产品推向市场。

为了实现百亿目标,荆州聚焦 “品种优化、企业壮大、基地提升、标准引领、品牌营销” 五大关键环节:在品种上,狠抓统一管理,培育 “荆字号” 当家品种;在企业上,壮大龙头梯队,形成 “核心带后备” 的发展格局;在基地上,推广 “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收割” 的 “五统一” 模式,提升规模化水平;在技术上,深化智慧农业和全程绿色溯源体系,让 “江汉大米” 更安全、更优质。

从柳关遗址的古稻,到智慧稻田的数字管理;从52亿斤的年收购量,到辐射全国的市场网络;从单一的种植产业,到 “三产融合” 的百亿生态 —— 荆州的 “一粒米”,正沿着 “种植提质 — 加工增值 — 三产融合” 的路径,稳步迈向百亿目标。

这场 “一粒米” 的千年蝶变,不仅是荆州农业现代化的缩影,更是新时代 “鱼米之乡” 的生动实践。荆州要用时代证明:守住 “粮袋子” 的同时,更能做优 “产业链”。未来,荆州将继续以 “江汉大米” 为支点,撬动更多农业产业升级,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 “荆州力量”。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