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总量连跨4个千亿元台阶,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增加2000多家,民营经济年增加值首破万亿元,市场主体净增幅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
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武汉在“十四五”期间以改革攻坚为动力、系统推进营商环境迭代升级的生动写照。
从“高效办成一件事”到“免申即享”,从“热带雨林”生态到“隔墙供应”的供应链,武汉正以制度创新为引擎,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从审批提速迈向生态构建,一座活力升腾的现代化大都市正在崛起。
9月10日,武汉杉杉奥特莱斯,200余家品牌商铺抢着装修收尾,再过半个月就可以开业了。
这座建设面积13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51天,从动工到封顶仅用7个月。
项目跑出加速度的背后,是武汉近年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缩影。截至目前,武汉推出110余项涉企“集成办”事项,累计服务企业群众250万余次。
“10万元奖励到账时,就像收到了一笔‘意外之财’!”上周,武汉翔明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明说,武汉中小企业的“稳规奖励”采用“免申即享”模式,省去了大量查询和申报时间,直达企业心坎。
过去“企业找政策”,现在“政策追企业”。而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平台的运行,让近3万家企业注册,超万家企业受惠“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便利。
“找不到、看不懂、难操作”曾让部分政策落实大打折扣,如今政务服务正迈向“智办”时代。在光谷,“光谷个体通”通过AI赋能,为近9万家个体工商户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智能服务。
9月11日,在光谷政务服务大厅,孙先生刚拿到通过AI帮办申请核发的营业执照,“只需告诉AI我想开一家百货店,系统就能自动生成店名、经营范围等,非常便利”。
来自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武汉成功申报“数据赋能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对120类高频电子证照涉及的近11万份申请材料实行“免提交”,累计调用量1205万余次。
据悉,武汉经营主体从2020年的141万户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257.5万户,其中今年上半年新登记经营主体数量和增速均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如果说营商环境是企业的阳光、水和空气,那么,创新生态的“小气候”就是营商环境“皇冠上的明珠”。
武汉衷华脑机研制的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芯片已经达到6.5万个通道,多项产品快速推进,计划明年注册上市。“没有良好的创新生态,就很难有今天的突破。”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说。
这家总部位于光谷的企业,已从红外芯片拓展至脑机接口、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其背后是武汉日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服务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如何打通转化难的“任督二脉”?秘诀就藏在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里。
前不久,作为武汉市首批16家概念验证中心之一,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概念验证中心正式启动。“概念验证中心能够帮助项目在初创期就发现问题,从而降低成本和风险,避免走弯路。”武汉新能源研究院院长杨凯说。
目前,210家备案市级中试平台、32家概念验证中心里,生物医药、人形机器人等成果正加速进入市场。它们像一座座“桥”,连通实验室与生产线。
激活创新基因,还得厚植创新土壤。成立仅3年的湖北青创园(光谷)示范园,已孵化企业254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9家。园区内月租100元一个工位的环岛生物科技公司,凭借动物生理无线遥测系统突破了国际监测难题,团队从3人发展成估值3亿元的瞪羚企业。
“我们不是靠政府‘输血’,而是被整个创新生态‘造血’。”武汉谦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杰说,在算力支持、场景开放、人才公寓等配套下,企业得以心无旁骛搞研发。
近日,湖北九峰山创新街区投资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九峰山实验室投运两年多来,已吸引上下游50多家创新企业在其周围聚集,一批百亿级项目在周边落地,形成一个“拆不散、带不走的产业集群”。
“在这里,初创企业可‘拎包入驻’,带着设计图就能造出芯片样品。”武汉高科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这里规划建设产业、商业、人才居住等设施,打造以九峰山实验室为“科技创新核”的千亿元产业街区。
在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和电动汽车产业园,莲花跑车在全球智能工厂内下线;一墙之隔的武汉爱机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源源不断供应汽车零配件。
“缺一个零部件,就组装不起一辆车。”该园区负责人说,为解决汽车零部件产业就近配套不足的问题,他们一家一家上门联系。如今,该园区产业链实现“隔墙供应”的企业达200多家,形成了半径50公里的“两小时供应链圈”。
营商环境是具体的、立体的,同样也是有温度的。
今年上半年,武汉招商引资项目达600余个,签约金额3300多亿元,完成年度目标超五成。
招引来的项目规划审批到哪一步了,水电气何时通,要多久才能开工?市投资促进局去年揭牌,项目落地处通过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全流程闭环服务,让项目“落地生根”。中电光谷长江智谷总经理皮业亮说,项目落地处接地气,干什么、服务谁一目了然,“这让我们投资更有底气”。
盖瑞特集团在武汉设立中国第二家创新中心,斯丹德武汉工厂在蔡甸开业,高通中国在武汉加速电信业务布局……
今年以来,一个个国际头部企业追投武汉,外资不断加码落子。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说:“这里不仅有成熟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还有‘来了不想走’的营商环境。”
什么是“来了不想走”的营商环境?今年2月,在华中农业大学工作的埃及籍副教授福达顺利领到全省首张社会保障卡。除了姓名和国籍外,这张卡和国内公民的社保卡并无两样,可享受“一卡通办”服务。
服务优了,更多老外来了,留下来了。
市投资促进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31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资,外商直接投资(FDI)稳居中部城市第一。
阳逻国际港,一列列满载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生活用品等的中欧班列鸣笛启程。这个全国首个铁路与水运无缝衔接的枢纽,让货物通关时间压缩40%。“上午在光谷装箱的光器件,晚上就能搭上前往杜伊斯堡的班列。”汉欧国际物流公司负责人说。
“武汉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开放枢纽。”凯德集团中国区总裁罗臻毓表示,这里有高效的通关服务,是外资进入华中市场的理想门户。
武汉海关数据显示,武汉今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2142.7亿元,同比增长超两成,增速排副省级城市第二、中部第一。
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门户”,武汉正以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本、人才和资源汇聚,为当好支点龙头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