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江豚逐浪”跃出生态名片 “武汉蓝”刷屏成为打卡顶流 美丽湖北发展“含绿量”越来越足


6月23日,长江宜昌岸线山清水秀,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长江岸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绿色生态是湖北的宝贵财富、最美底色。

9月11日,在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严天文介绍,“十四五”以来,湖北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国家2024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我省斩获优秀等次。美丽湖北发展“含绿量”越来越足,支点的生态承载力不断提升。

全省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已完成99.8%

奔涌的长江,横贯湖北1061公里。湖北是长江干线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三峡库坝区所在地,肩负着“一江碧水东流、一泓清水北上”的重任。

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入河排污口是关键“闸口”。排查数据显示,长江湖北段共有12480个入河排污口,只有扭住入河排污口这个“牛鼻子”,才能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十四五”期间,湖北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深化19个重点流域联防联治。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1246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整治完成率达99.8%。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保持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保障了“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

“6月30日,星期一,晴。今天,在宜昌江段拍到一只正在经历蜕皮过程的小江豚!”生态摄影师杨河的朋友圈,用一张张照片记录着长江“微笑天使”江豚的“幸福生活”。

如今,“鱼翔浅底、江豚逐浪”的画面,已成为湖北的一张亮丽生态名片。背后,是湖北始终扛牢长江高水平大保护政治责任的坚定担当。湖北深入实施“双十行动”“十年禁渔”,接续开展十大提质增效行动,长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提升。

眼下的荆楚大地,长江岸线正焕新颜:荆州聚焦岸线整治与生态修复,昔日机器轰鸣的老工业码头,蝶变为“荆江风情带”;枝江滨江公园董市段绿意盎然,这片曾因岸线杂乱、生态退化被市民诟病的区域,如今变为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城市绿肺”……江与城交融共生,水与人和谐相依,共同奏响“美丽湖北”的动人乐章。

一年多出近一个月的空气优良天数

“江城夏季的天空多清澈,好治愈!”“能见度绝了!能看到夜空的繁星。”今夏,“武汉蓝”成为“顶流”,引来市民争相打卡、花式赞叹。

“武汉蓝”刷屏,折射出的是湖北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与行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化作老百姓心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天空更澄澈。“十四五”期间,湖北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项目18500多个,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3.4万余辆。大气质量一路回升向好,2024年国考城市PM2.5浓度较2019年下降15.6%;优良天数比率上升7.7%,一年多出近一个月的优良天数,蓝天白云成常态,繁星夜空更璀璨。

湖水更碧绿。190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8%,省控湖泊水质优良比例较2021年提升27.6个百分点,创“十四五”以来最优水平。经过一年多来的强力整治,洪湖“降磷退Ⅴ”成效持续巩固,水质连续8个月保持Ⅳ类,总磷浓度明显下降。今年1—8月,梁子湖“水下森林”重现生机。

土壤更洁净。土壤质量关系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如何确保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湖北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累计完成709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6589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严防严控生态环境风险,连续10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连续18年保持核与辐射安全零事故。

当下,从乡村到城市,从湖泊到山林,湖北通过培育“美丽细胞”,全面推进美丽湖北建设。

美丽山川神农架、武当山、大别山峰峦叠翠;全国美丽河湖黄柏河、漳河水库碧波荡漾,全国“最美家乡河”清江美若画廊,多层次、全域化的美丽系列建设激情高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湖北区域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超4亿吨

乘坐地铁或公交、搭乘新能源车出行、节约用电……这些不起眼的绿色小动作,都能帮你积攒个人碳减排量。今年5月,武汉市民魏英用在“武碳江湖”小程序上积攒的4.5万克碳减排量,成功抵扣了当月的90元贷款利息。

在武昌区中北路上,银白色的中碳登大厦格外醒目。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湖北是全国七个试点碳市场之一,承担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等关键职能的“中碳登”落地湖北。目前,“中碳登”已圆满完成2个履约周期的配额分配、清缴履约等工作,全国碳配额累计成交6.93亿吨,成交金额476.29亿元。湖北区域碳市场累计成交量4.18亿吨,成交额103.31亿元,交易规模居全国第一。

向绿而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荆楚大地的发展画卷上,“含新”“含绿”成色更足。

绿色产业体系日益完善。湖北“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持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链规模稳步增长。在武汉,这里聚集了超300家涉碳企业和机构,碳资产规模破千亿元,初步形成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节能、环保、“双碳”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

绿水青山涨颜值,金山银山见价值。湖北正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让好生态变成好产品、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依托一库净水,北京老字号“北冰洋”和武当蜜桔“牵手”,打造“好水+好桔”的“王炸组合”。谷城县堰河村,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如今已发展成为村集体资产超过亿元、年接待游客量超过80万人次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 刘郸 通讯员 李斌 张颖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