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央视《家书》正热!武穴小伙幕后掌镜

北京,2025年9月2日讯: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心制作的四集纪录片《家书——四万万人的抗战记忆》已于8月30日隆重推出,每晚20:00在CCTV-9纪录频道播放。这部聚焦十四年烽火岁月中普通民众情感与抉择的史诗之作,其幕后创作团队中,便有来自湖北武穴的青年摄影师张璞的身影。

图片

▲ 张璞在上海

张璞,武穴中学2007届毕业生(高中班主任、数学高级教师兰天行)。当年考入湖北师范大学数字传媒专业,毕业后赴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两年多,并赴英国、美国实习。回北京后,他一直从事摄影与采访工作,足迹遍布武汉、上海、香港、重庆等十多个城市。此次《家书——四万万人的抗战记忆》是由张璞与司学元、邹庚涛、邵可、古全开共同任摄影,拍摄时间长达2个多月。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呵,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开往珠河的火车上写下的这封绝笔,字里行间既有革命者的刚毅不屈,也浸透着一位母亲的万般柔肠。这正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影片以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家书”为核心载体,依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背景,深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给中国千万家庭带来的深重苦难,生动展现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凝聚起的伟大抗战精神。

图片

▲ 摄制组在上海拍摄外景

纪录片着力刻画了战争阴霾下千万家庭的颠沛流离与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奋勇抵抗的悲壮历程,铺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历史画卷,深刻诠释了“家国一体、命运与共”的时代主题。主创团队沿历史脉络,遴选出近百封极具代表性的家书。这些跨越烽火、承载深情的信笺,有左权将军、谢晋元团长、戴安澜师长等英烈的慷慨绝笔,有萧红、张元济、顾颉刚等知识分子的忧思感怀;既有印尼华侨岳生“决意返国从军”的报国壮志,也有普通市民姚稚鲁“一颗心天天在妻女身上”的缱绻牵挂;既饱含白求恩“为中国抗战耗尽心力”的国际赤诚,也承载着约翰·马吉记录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沉痛控诉。无论来自前线浴血将士、后方坚忍家属,还是心系故土的海外侨胞,每一封家书都是那段特殊岁月的真实切片,记录着国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纪录片的核心是‘四万万人’,我们要展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同心御侮的壮举。”主创团队强调。从左权将军牵挂“北北(女儿)是否学会喊爸爸”的温情,到闻一多在清华园听闻卢沟桥炮声后无心著述,却毅然带领学生徒步三千里南迁、于昆明空袭警报中坚持授课的担当;从马来西亚女教师白雪娇化名“施夏圭”、剪发易装归国投身抗战,在信中坦言“家是我所恋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的”的决绝……影片通过抗日英烈、普通民众、归国华侨乃至国际友人的多元群像,立体勾勒出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图景。

图片

▲ 闻一多的女儿闻名在接受采访

为求史实确凿,主创团队对每一封家书的年代、背景、文本反复考证,严格比对历史影像与图片资料。为丰富叙事,团队还采访了多位家书作者的后人,如赵一曼孙女陈红、左权外孙沙峰、闻一多之女闻名等。后人的讲述为历史记忆增添了厚重的情感维度,使观众得以更直观地感知时代风云与人物命运。

在艺术呈现上,团队大胆创新,融合历史影像、纪实拍摄、动画再现、AE特效、AI生成等多种手段,赋予家书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视觉处理上,通过AE特效强化历史图片感染力,如商务印书馆被炸后的惨烈场景更具视觉冲击;依托总台丰厚媒资库,精准选取“九一八事变”日军入侵、“一二·九运动”学生游行等珍贵历史镜头,与家书内容紧密呼应。角色配音方面,特邀15位配音演员倾情演绎,为赵一曼、左权、谢晋元等人物“读信”,让历史之声穿越时空,令家国情怀可感可知。

十四年烽火,无数家书跨越山河阻隔,穿越硝烟弥漫,承载着中国人最深沉的家国情怀。《家书——四万万人的抗战记忆》以纸为桥,连接历史与当下,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纸短情长中生生不息。在胜利80周年的今天,它不仅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更是激发民族自豪与爱国热情的力作,凝聚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切期许。

该片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打造的重磅作品,已于2024年12月入选总台2025“大片看总台”纪录片片单“岁月长歌”板块。其创作初衷,正是通过家书这一微观视角的历史档案,重构四万万中华儿女共赴国难的集体记忆。

通讯员帅又龙 信息来源:《CCTV纪录》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