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武穴博物馆获赠宝贵文物!明朝“广济制造”飘洋过海到武穴

7月18日,武穴籍美国侨胞刘芃教授向武穴市博物馆无偿捐赠了一块明洪武时期黄州府广济县奉旨烧制的南京古城墙贡砖。据文博专家研究,这块古砖对于考证明代南京都城建设和广济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刘芃教授为武穴市花桥镇人,现任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聚焦于数字环境中消费者选择和营销策略。刘芃教授在海外热心收集广济乡邦文献,收藏善本古籍及青铜器,颇有成就。他说,当朋友送给他这块城墙砖时,看到城墙砖上“广济县”几个字,顿时感到了它的分量。在别人眼里,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砖头,但在他心里意义非凡。后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块600多年前洪武年间的南京古城墙砖。在这块古城砖上的铭文则是它的“身份证”:“黄州府提调官同知曹司吏黄矶、蕲州提调官判官马彝司吏倪琦、广济县提调官主簿韩伯岩司吏张檜”。



砖上的铭文,也是城砖质量溯源验证的依据。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包括明朝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为筑城墙,(当时)朝廷动用全国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的28万民工,烧制了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才最终完成明王朝都城四重城垣的格局。为了保证这些城墙砖的烧制质量,朝廷对制砖和修筑城墙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每块城砖长40—45厘米,宽20厘米,厚10—12厘米,重10至20千克。除规定了城墙砖的大小尺寸外,为确保城墙的坚固和美观,对泥料也有严格要求。而且还要求每块砖上必须印制砖文,各地分别在城砖上印制出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和制砖人夫、窑匠等5至6级责任人,最多达11级责任人的名字,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城砖生产责任制,从而保证了城砖质量,保证了南京明城墙建造的高质量,创造了屹立630多年而坚不可摧的奇迹。



如今,刘芃教授将这块20千克重的古城墙砖带到家乡,无偿捐赠给武穴市博物馆。使这一经过600多年历史沧桑的宝贵文物,荣归故里,是对武穴文博事业的巨大支持。这块古城墙砖是古代广济县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智慧结晶,证实了广济县为明代南京古都的建造做过贡献,也再现600多年前广济县辉煌的历史。这些当年烧制城砖的工匠和督造官是庆幸的,他们的名字留在明城墙砖上,与日月同在,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来源丨武穴市博物馆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