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孔瑛将军的延川情结:三访热土,一生牵念“心上的罗加”

7月2日,北京《战友新报》特稿版面以醒目标题刊载了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延川,我心上的罗加》。作者是原兰州军区副政委孔瑛中将。这篇跨越近六十载时光的回忆录,以真挚的笔触,描绘了将军与陕北小城延川的三次难忘交集,倾诉了他对这片革命热土刻骨铭心的眷恋与祝福。



戎马一生,根植沃土


孔瑛(曾用名孔祥禧),其人生轨迹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与个人的坚韧。他出身于一个平凡的农家,祖父悬壶济世,父亲躬耕陇亩。1946年,他刚满一岁父亲病逝,靠着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他上了小学;195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武穴中学初中部。在校期间,担任过学习委员,深受班主任老师郭泰树的教诲和赏识。时值三年困难时期,母亲离世,家境陷入困顿,学业难以为继,初中肄业后,他报考了江西工业大学庐山地质分校。在校学习期间,恰逢国家经济调整,学校停办,孔瑛被分配到江西九江修水茶试站,成为一名年轻的工人。


孔瑛将军(中)2024年4月25日夜访母校武穴中学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63年1月,他毅然投身军营,到祖国最需要的战备前线服役,并于1965年6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这座革命大熔炉的锤炼,让他从一名普通战士起步,经过班长、排长、干事、连队代理指导员的锻炼,被选拔到兰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历任调配科干事、副科长、科长,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1983年5月,他出任兰州军区守备三师政委,开启了主官生涯。此后,他历任宁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某集团军政治部主任。1995年7月,他肩负重任,担任南疆军区政委;1998年5月,重回某集团军任政委;2002年6月,调任陕西省军区政委;2003年7月,升任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2006年12月,任命为兰州军区副政委。伴随着职务的晋升,他的军衔也由1988年9月获授大校,于1995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又于2003年7月荣膺中将。并作为中共十五大代表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积极履职,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言献策。2008年7月,他光荣退出领导岗位。


初访延川,情缘深种


在《延川,我心上的罗加》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中,孔瑛将军深情回顾了与延川的三次结缘,每一次都如醇酒,历久弥香。



黄土高原上的温暖邂逅。1966年10月中旬,身为兰州军区天水步兵学校学员的孔瑛,响应时代号召,与战友们组成长征分队。他们高举红旗,扎紧绑腿,背负行囊,怀揣宣传品,意气风发地踏上了从天水徒步前往延安的征程。在革命圣地延安参观学习数日后,他们辗转来到了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川县域。站在平均海拔850米的高处极目远眺,连绵起伏的黄土丘陵沟壑纵横,如同大地上深刻的皱纹,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坚韧。


某个夕阳西沉、天色擦黑的傍晚,孔瑛与两位战友漫步在县城所在地延川镇昏黄的路灯下。迎面走来几位年轻人看到身着军装的他们,立刻热情地快步上前打招呼,关切地询问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得知这几位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是延川中学的初中生,双方立刻热络地攀谈起来。临别之际,其中一位留着齐眉短发、皮肤黝黑、双眸澄澈明亮的女同学,目光热切地停留在他胸前佩戴的毛主席像章上,并提出想要。然而,这枚像章对他意义非凡,是半个月前他作为军校代表参加北京天安门国庆观礼活动的珍贵纪念,承载着无上的荣耀,他视若珍宝。然而,这位女同学执拗地恳求:“解放军叔叔,我做梦都想得到一枚毛主席像章,求求您了,我会用心记住您、感谢您的!”她的同学纷纷帮腔,身边的战友也轻声劝他成人之美。


此情此景,孔瑛虽然不舍,最终还是被这份纯真的渴望打动,郑重地将像章取下赠予了她。大家带着满足的笑容挥手道别。翌日,他们继续前行,从延水关渡黄河抵达山西永和关,穿越晋冀大地,纵横五省市,徒步跋涉三千余里,于十一月中旬抵达北京城。漫漫征途,风景各异,故事纷呈,但延川那个灯光昏黄、少年赤诚的夜晚,却成为他心底“难以忘怀,历久弥新”的温暖印记。他时常想起那五位不知名姓的延川少年,不知他们今在何方?后来他了解到,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是延川人自古以来的品格,他们待客如亲。这份流淌在血液里的真诚,在那几位初中生的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


沧桑巨变中的惊喜与祈愿


时光荏苒,三十六载春秋飞逝。2002年7月,孔瑛从某集团军调任陕西省军区政委。履新不久,他便风尘仆仆地深入所属单位熟悉情况,调查研究。金秋十月,他再次踏上了延川的土地。在县人民武装部领导的陪同下,他目睹了延川翻天覆地的惊人变化,由衷感叹“物换星移、今非昔比”。他了解到,延川不仅拥有千沟万壑、雄浑壮美的独特地貌,更是一方资源富集的宝地。县境内已探明并陆续开发的石油、煤炭、天然气、岩盐等矿产资源闻名遐迩,为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更令他欣喜的是,延川作为“中国红枣之乡”,枣树栽培历史长达三千多年。得益于这里充足的光照和显著的昼夜温差,所产的骏枣、脆枣等红枣驰名中外,以其“个大、肉厚、质优、味美”的特色享誉市场。当看到漫山遍野、枝头挂满红玛瑙般果实的枣树林时,他仿佛真切地看到了延川人民在丰收时节洋溢的喜悦笑脸。尤其让他倍感振奋的是,国家关于退耕还林、封山绿化、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宏伟战略决策正在这里深入贯彻实施。他深信,这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政策,必将为延川乃至整个革命老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引领和坚实保障,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期正在开启,必将为这片红色热土开辟出更加广阔的新天地。他满怀深情地祈愿延川县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山川大地愈发秀美如画,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文脉赓续中的师友之谊


2023年国庆长假刚过,应南华东、冯世阳、杨世忠“延川三友”的盛情邀请,孔瑛将军再次赴陕北。在瞻仰革命圣地延安后,他专程前往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和延川文学书画院参观学习,并受邀到三人的创作室做客交流,亲身体悟艺术创作的魅力。他深知延川素有“文出两川”的美誉,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从唐代陕北唯一的文状元李郃,到清代被誉为“陕北李清照”的女诗人李娓娓,再到当代摘得茅盾文学奖桂冠的文学巨匠路遥,文脉绵延,人才辈出。


他由衷赞誉南华东、冯世阳、杨世忠为“延川三杰”,推崇他们的书法造诣,尤其是在榜书(大字书法)领域的卓越建树、成绩斐然。其中南华东先生更是被推举担任了全国榜书艺术专业委员会主席。他们于2020年6月共同创办延川文学书画院,正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文出两川”的千年文脉,为延川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他们和孔瑛将军热情交流,更言传身教,在相互切磋技艺中,引领他步入了榜书艺术天地。将军感叹,他们之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经历弥足珍贵。这份亦师亦友的情谊,被他视为人生难得的缘分和幸事。


红色热土,魅力之城


在文章中,孔瑛将军还深情描绘了延川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和光荣的革命历史。



民俗瑰宝:除了璀璨的文星,延川还拥有独特的民俗艺术。被誉为“黄土高原活化石”的延川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每逢佳节,心灵手巧的延川人便会剪出精美喜庆的图案贴在窗棂,寄托对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美好祈愿。同样令人赞叹的还有布堆画,它以布为纸,以剪代笔,以贴为染,色彩艳丽,构图饱满,是延川人民在艰辛生活中绽放的智慧之花,朴素中见绮丽。


红色印记: 延川更是一片浸润着革命鲜血的红色土地。这里是陕北第一支革命武装的诞生地,也是长征最先到达的部队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见证地。太相寺会议旧址、杨家圪坮旧址等革命遗迹,无声地记录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人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光辉足迹,见证了中国革命从伟大转折走向最终胜利的辉煌历程。行走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令人对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肃然起敬。


心上的罗加,永恒的眷恋


孔瑛将军深情凝练地表达了他对延川的挚爱:“岁月流转,情感赓续。延川,是我心中的罗加(藏语,意为‘亲爱的’),镌刻于心永难忘。”无论是那独特壮美的黄土沟壑地貌,那热情似火、淳朴好客的民风,那积淀深厚、生生不息的人文风俗,还是那光照千秋、不可磨灭的红色历史贡献,都让他对这片热土魂牵梦绕,眷恋至深。他满怀憧憬地期待着有机会再次踏上这片深情的土地,去探寻、体悟更多属于延川的美好故事与充满希望的明天。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历经三次探访而愈发醇厚的延川情结,正是孔瑛将军心中那份对人民、对土地、对革命传统最深沉的爱与回响。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