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永放光芒的精神力量】深刻把握三大精神的生成逻辑

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与抗疫精神同属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湖北地域特色鲜明的精神标识,是湖北需要结合新时代条件持续传承的精神血脉。其生成过程蕴含着清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深入剖析三大精神的生成逻辑,有助于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丰富时代内涵,有利于推进三大精神的学习研究、宣传阐释与内化转化工作,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精神支撑。

重温三大精神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三大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有着严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与时代性实践。三大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内核,展现了理想信念伟力、集体主义优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坐标。


大别山精神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别山军民在革命斗争中前赴后继、勇夺胜利的精神支柱。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的二十八年革命征程中,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二十二年武装斗争不断,这片红色热土见证了数十万革命志士前赴后继的壮烈牺牲。“山岩石洞是我床,树皮野菜是我粮,任你敌人多猖狂,红旗不倒志如钢。”这是当年大别山地区流传的歌谣,大别山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黄麻起义、回龙山暴动、商南起义、中原突围等等,展示了大别山英雄儿女钢铁般的意志和永不动摇的信仰。无论是革命高潮时的奋勇前进,还是低谷时的艰难坚守,大别山军民始终以信仰为引领,用生命诠释了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


抗洪精神集中展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力量。1998年汛期,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及北方嫩江、松花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中国共产党通过“全国一盘棋”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模式,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形成了超越个体的集体行动逻辑。此后,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成功保卫了大江大河大湖干堤的安全,捍卫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将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在中国人民多次气壮山河的抗洪斗争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更加坚不可摧,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加凸显,当解放军战士以血肉之躯筑起人墙,当普通群众自发组成抢险突击队时,个体的生命价值在集体事业中得到了升华。


抗疫精神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诠释。在重大危机面前,对待生命的态度检验一个政党的道德良知和价值取向。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场天灾,更是一份国家治理的特殊命题考卷。“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考卷上的郑重作答。家国情怀体现了家国一体的价值认同与人生追求,舍生忘死是一种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对垒,尊重科学的求真情怀,是用强大的科学武器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命运与共的天下情怀则是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球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抗疫精神的核心是“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国各族人民都以不同方式积极参与了这场疫情防控斗争,绘就了举国同心的时代画卷。

深挖三大精神民族基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芒

三大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铸就的精神丰碑,植根于中华民族文明沃土之上。三大精神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更是这些文化基因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阶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大别山精神继承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基因。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大别山地区始终是当时全国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大别山地区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如董必武、陈潭秋、林育南等人最早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通过创办刊物、成立社团、兴办学校等途径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地区领导创建了鄂豫皖苏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党依托当地人民,成功创建了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大别山地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不畏艰苦、勇当先锋,愈战愈勇,直面各种困难挑战,在这一漫长而艰巨的革命进程中,铸就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这是大别山地区军民对团结统一、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诠释。


抗洪精神凝聚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奋斗品格,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历史实践。从大禹治水的远古传说,到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千年智慧,中华民族在与水患抗争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众志成城、尊重自然”的集体记忆。这种文化基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发展,在一次次同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斗争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基因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哲学,“和合共生”的价值追求被不断激活,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生动写照。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深刻内涵,承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史渊源,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大同思想等,为“命运与共”的大国担当提供理念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持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品格,在新时代抗疫斗争中进一步实现了从文化基因到时代精神的升华。

探索三大精神时代价值,凝聚支点建设强大精神力量

三大精神历久弥新,必将转化为推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精神力量。


作为革命历史的精神凝结,大别山精神既由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所造就,更因新时代的发展诉求而彰显现实意义。大别山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开展高质量党性教育的鲜活教材,应依托革命遗址、纪念馆、英雄事迹等具象化载体,构建沉浸式、系统化的党性教育体系,将大别山精神的深刻内涵融入理论学习、现场教学与实践锻炼全过程。大别山区兼具生态资源禀赋与区域协同潜力,应立足“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立足本地、服务全局”的实践探索,培育引领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为中部崛起重大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抗洪精神在湖北的实践,彰显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精神底色与超大城市治理智慧。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因处长江与汉江交汇处的特殊地理区位,自古便是长江流域防洪的关键节点。在历次特大洪水考验中,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武汉人民以“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推动防汛治理实现从以人力投入为主的“人海战术”,逐步向依托现代科技的智慧防汛跨越。在治理理念层面,武汉始终坚持工程防御与生态治理协同的科学逻辑,一方面通过加固堤防、建设排涝泵站等传统工程手段夯实防洪基础;另一方面创新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生态驳岸建设、滨水空间优化等具体举措,以绿色发展理念巩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支点建设。


抗疫精神发轫于武汉,其生成实践塑造了新时代城市治理的价值坐标。在2020年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武汉通过党组织统筹协调、专业机构技术支撑、群众广泛参与的协同机制,成功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抗疫精神力量在湖北地区持续转化,推动治理现代化不断突破,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构建起完整的数字化防控网络,战时志愿服务机制创新性转化为常态化基层治理平台,将“全民战疫”的动员经验转化为基层治理的长效动能。武汉抗疫实践不仅锻造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精神利器,也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子作出有益探索,“英雄城市”的崇高荣誉已深度融入武汉的城市精神基因,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强劲精神动能。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潮流中才能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湖北篇章”,虽孕育于不同历史时期,却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具有鲜明的地域关联性和内在统一性。三大精神的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其实践脉络本质上是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命运与共”根本立场的展开。团结奋斗是三大精神一以贯之的实践标识,其内涵随时代发展不断深化,却始终指向“顾全大局、共克时艰”的集体主义。三大精神的生成与传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既扎根于荆楚文化的底蕴,更是民族精神在湖北的地域化呈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弘扬并传承三大精神,需着力推动精神力量向实践动能转化,让伟大精神绽放新时代光芒,为书写湖北篇章提供强劲精神动力。





来源/长江日报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