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推进依法治网理念深入人心夯实依法治网人才和理论基础 ——中国网络法治发展新观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信息时代的“时”与“势”,将依法治网纳入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和网络强国建设全局,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法治的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网络法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网络强国”战略目标10周年,也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

奉法者强则国强。网络强国建设需要全民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的培养,需要网络法治专业人才支撑,需要坚实的法治理论基础。

4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2024年《中国网络法治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是首部以国家网信办名义发布的网络法治领域综合性年度报告,既是《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报告的续篇,也是中国网络法治发展系列年度报告的开篇,充分展现了网络法治建设新进展新成效。《报告》显示,我国深入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网络法治研究持续深化,网络法治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推进,网络法治学科专业布局不断完善,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全面提升。

  互联网赋能“普法行” 网络法治宣传推陈出新

2024年,我国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实“八五”普法规划,精心做好网络法治宣传,着力营造网络空间尊崇法治、捍卫法治、厉行法治的浓厚氛围。

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受众群体广泛,传播时效性高,使得网络已经成为普法工作的重要阵地。

《报告》显示,中央网信办联合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开展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系列法治宣传活动,先后深入京津冀、江苏、内蒙古、云南、安徽5个主办地的法治建设一线。

1400余场次法治宣传、3.1万篇次法治主题网络报道、46.8亿次网上阅读量……这些数字就是我国“用网络普法”“普网络法”工作成效的有力彰显。

在“全国网络普法行·京津冀站”活动中,河北省网信系统结合“全国网络普法行”活动,同步开展“河北网络普法市集”、网络普法灯光秀、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挑战赛、河北网络普法小剧场等多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普法活动。

在安徽,“全国网络普法行”走进校园、乡村、企业,将“大水漫灌”的普法形式转变为“精准滴灌”,让普法更走心,让法治意识更入心。在江苏,苏州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校在校内建起法治文化基地,以科技赋能普法,学生可以利用VR眼镜进入虚拟普法空间,在互动体验中学习法律知识。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谁立法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谁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理念,持续深化网络普法宣传教育工作。

2024年9月,国务院颁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我国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法律体系;202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进一步加强反洗钱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保护……随着网络立法的加快推进,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成为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普网络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凸显。

在民法典宣传月、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各地广泛开展网络普法活动,有针对性宣传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网络安全普法常态化推进,网络数据安全普法深入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普法有力推进,重点特殊群体普法针对性不断增强。

此外,网络普法宣传形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场景式、沉浸式宣传载体更加丰富,AI、H5、Vlog等互联网新技术新方式让网络普法宣传更具时代性、年轻态、吸引力。

2024年,云南省普洱市森林公安局官方短视频账号“茶城森警”发布了“茶茶野宝法宣”主题系列短视频,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知识。截至目前,“茶城森警”全网粉丝量1200余万人,视频累计播放量18.9亿次,已成为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普法平台。

包括“茶城森警”在内,越来越多正能量网络“大V”、“网络法律明白人”也积极参与到网络普法工作中,开展各类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普法宣传活动,人民群众在网络普法活动中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月21日,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已在贵州贵阳启动。据介绍,今年的“全国网络普法行”将走进贵州、河南、山西、甘肃、北京等5地,继续深化“普网络法”与“用网络普法”融合,探索专业服务与大众传播融合,推动渠道阵地与技术应用融合,实现网络法治宣传工作效果最大化。

  学科建设紧盯实践前沿 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网络法治教育、网络法治人才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支撑和创新动力。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推进法学和网络工程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法治人才。

《报告》显示,2024年网络与信息法学被确立为法学二级学科,这是我国法学教育领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标志着网络与信息法学成为高校法学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

我国高度重视网络法治人才培养与教育工作,我国网络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得到优化。《报告》显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更新并发布《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2024 年)》,新纳入数字法治、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国际治理、网络安全实践技术等急需学科专业领域,引导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建设,通过学位授权审核、自主审核和动态调整的方式,新增网络安全、法学、法律等相关学科专业博士点23个,硕士点30个。

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近年来,国内高校积极响应网络法治教育号召,通过积极搭建完善网络法治教育课程体系、组织编撰网络法治相关课程教学教材,为网络法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数字法学教研中心,并申请自主设立“数字法学”二级学科。“数字法学”以数字法治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分析阐释数字法治领域的概念范畴、规律原理、方法技术,服务于数字治理法治化和法治运行数字化实践。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积极推进数字法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开设《数字经济法学》《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法学》《网络法学》《人工智能法学》等专业课程,主持或参与编写《个人信息保护法教程》《数字法学原理》等教材,并联合多所高校和研究者发起成立全国高校“数字法学”联盟和国际数字法学协会,积极开展数字法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此外,中国政法大学建立了“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院”,聚焦网络法治理论研究和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规则研究,着眼于培养网络法治人才和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网络法治智库,为建设法治网络、实现我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清华大学则依托法学院与计算机学院的学科交叉优势,在我国率先提出了“计算法学”发展方向,广泛开展网络空间治理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法律行业的科学研究,并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科技部、中央网信办等中央国家机关建立密切合作,成为清华大学“新文科”建设和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

2024年,立足中国网信事业重大成就和网络法治重要成果,国内高校正在高质量加速推进网络与信息法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网络法治教育方兴未艾,未来网络法治教育和人才将更好地服务于建设法治中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国家战略。

  理论与实践同频共振 网络法治研究走深走实

互联网新技术从诞生到应用,会催生新的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质生产力要在法治轨道上发展,需要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作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

作为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法学期刊承担着引领、推进法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任务。《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知名期刊发表百余篇网络法治研究相关理论文章。2024年网络法治研究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法律体系的影响,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动态。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及各知名高校、法治研究机构等组织开展系列相关研讨活动。

去年9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更好推动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发展,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暨第二届数字法治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

年会主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法治保障与网络法治三十年”。300余位来自政法单位、科研院校等理论界、实务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国内外人工智能治理、数字经济、数据安全、平台监管、网络空间治理等领域议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法治保障和推进网络法治建设建言献策。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这是我国网络法治领域理论与实务专家,以理论研究创新助力推进网络法治建设高质量发展、构建面向世界的中国网络与信息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搭桥铺路的实践缩影。

《报告》显示,2024年网络法治研究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法律体系的影响,高度回应社会热点动态。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及各知名高校、法治研究机构等组织开展系列相关研讨活动,取得了广泛反响。

“在网络法治基础理论方面,提出构建更符合技术治理需求的法治研究范式。在人工智能发展治理方面,探索提出符合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我国技术产业发展实际的治理建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数据处理、著作权保护、侵权责任等热点问题形成相关研究成果。”有关研究提出,“人工智能立法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引入适应性治理理念,加快小快灵立法,形成符合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我国技术产业发展实际的法律治理路径。”“区分研发阶段和商用阶段构建数据使用制度,构建科学的著作权保护模式,完善人工智能缺陷认定规则。”……《报告》显示,在网络法治基础理论、人工智能发展治理、网络数据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以及网络平台责任、数字人权、网络暴力等问题上,网络法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

人工智能法治化相关研究加速推进,数据治理研究走深走实,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研究持续推进……

作为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法学期刊承担着引领、推进法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任务。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律科学》《东方法学》等知名期刊发表百余篇网络法治研究相关理论文章,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法治理论支撑。

网络法治建设是一项世界性的研究课题。近年来,我国积极支持网络法治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各国在网络法治领域密切联系、增进了解、促进共识、解决共同问题。

《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充分发挥国际交流平台在全球网络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中非互联网发展与合作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促进各国在网络安全、数据保护、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合作,提供多元治理思路,积极展现大国担当和深远战略眼光。

2024年5月,中法两国在建交60周年之际发表关于人工智能与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2024年7月,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2024年11月,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期间,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研究报告》《促进开放、协作、共赢的数据国际合作》等重大报告,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2024年,我国专家学者紧跟党和国家步伐,积极与国际同行开展学术交流,深度参与世界人工智能法治研究实践与规则制定,向世界发出关于人工智能治理、数据治理等领域的中国声音,引领人形机器人治理研究等,为网络法治的国际理论研究和规则制定贡献中国智慧。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