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抗旱减灾|武穴干群无惧“烤”验 “解渴”有方

7月7日出梅以来,武穴市持续高温少雨,高温热害和气象干旱快速发展。
为确保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武穴市广大干群纷纷投入到防旱抗旱主战场,坚守一线,高效统筹、科学调水、现场解难,坚决打赢抗旱减灾硬仗。
为保障当前用水需要,我市引江水入湖区。据了解,当前武穴闸外水位11.9米,闸内水位15.5米,出现了长江水水位低于内湖水位的情况,为此我市采取二级提水的方式,保障抗旱灌溉用水需求。
在武穴大闸,记者看到,安装好的抽水泵正开足马力,源源不断的将江水抽向圩堤。这些引入的江水经过武穴闸官桥港逆流而上,延绵数公里,直达武山湖周边灌区,缓解武山湖周边6个镇处17个行政村的旱情。
据介绍,市农业农村局在8月12日,就组织了10台75千瓦的水泵,在武穴大闸进行提水灌溉,目前已经架设好5台提水泵,正在正常运转,计划在近两天,把剩下的提水泵全部架起来。届时,10台提水泵的提水量将达每秒4个方, 24小时同时提水,每天将有35万方水源源不断流入灌区,缓解当前旱情。(记者:方舟 方华)
8月16日,记者在余川镇王宪村提水抗旱现场看到,水泵正开足马力运转,汩汩的水流被源源不断输送到灌溉渠道。听说村里正在提水抗旱,该村二组村民胡志祥主动参与到清理沟渠工作中来。胡志祥家种有30多亩田地,他说:“村两委组织机械设备把仙人坝的水引到田间,家田的山药、稻谷都有救了。”
久旱无雨,王宪村两委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在保证群众安全饮水的前提下,目前已投资20万元,购买了PE管、水泵、电动机,临时铺设输水管道1500余米,在河道挖水井42个,投入潜水泵400台次进行抽水,最大限度减少农业损失。下一步,将把枫树林水库闸门以下水位用抽水机抽出来进行浇灌,缓解压力。
余川镇全镇耕地面积6.1万亩,农田灌溉主要依靠山塘、河湖、水库等自然降雨蓄水,为进一步做好当前抗旱工作,余川镇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强化抗旱水源统一管理和调配,落实各项应对措施,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用水,积极有效开展抗旱减灾和抗旱保丰收工作。
截至目前,全镇投入抗旱资金共计130余万元,共出动人工清淤扩卡200余人次,机械清淤80余台,清淤扩卡32km,累计灌溉面积1.9万亩。(记者:陈伟)
四望镇陆政畈有水田1800亩,连接梅川河的下畈泵站是提水灌溉的重要设施,但因年久失修,原有抽水泵功率小、引水管道细,导致通水不畅。通过与相关部门协商,陆政村两委重新安装抽水泵,铺设电线约1200米、购置15根涵管,经过两天两夜的紧急施工,白花花的水流到老百姓的田地里。种植近20亩水稻的村民陆东平说:“水搞通了,我现在也不着急了,老百姓都高兴得很。”
跟陆政村一样,乐斯村在抗旱过程中也遭遇渠道不通、泵站老化等问题,通过设备更换、围堰蓄水等措施,缓解了提水难、蓄水难的情况。从8月1日启动河里的三级泵站,加上电力混流泵5台,该村共8台水泵全部正常运作,进行灌溉。
作为我市八大粮食主产区之一,今年四望镇共种植水稻4.5万亩。自7月份以来,该镇发动党员群众对43座泵站进行全面检修,整修水渠73公里,先后开启铁石河、梅川河沿线抗旱泵站,对全镇20座小型水库放水进行统一调度,充分利用全镇400余口塘堰,调盈补缺,解决了水库渠道灌溉的“盲区”,累计提水灌溉达70万立方米。(记者:方华 通讯员:张彦旭)
连日来,梅川水库管理处全体干部职工在灌区内全面开展渠道清淤、排险堵漏等工作。一方面加强巡查力度,发现险情及时抢修,另一方面,勤堵斗门、控制支渠流量,合理分配水量,防止跑、冒、滴、漏水现象。
为做到渠尽其用,8月初,梅川水库及4座小一型水库先后开闸放水,为了将有限的水资源利用好,全体干部职工双休日照常上班,上水库、巡渠道,封剅堵闸,查漏补缺,干部包片到人,职工分段到人,实行放水“一盘棋”。
自8月3日开闸以来,每天东西干渠总放水流量在六个流量以上,已累计灌溉放水970万方,为梅川镇抗旱保收提供有利保障。(记者:陈政 实习生:王欣怡)
荆竹水库灌区是全市最大的农业灌溉区,灌区干渠57公里,横跨4个乡镇,担负十多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自七月份以来,荆竹水库累计出动抗旱人数750人次,动用挖掘机、抽水泵等抗旱机械设备30台套,累计清淤15.5公里,灌溉水量2130万方。
荆竹水库工作人员郭全贵与同事负责下游四个水库,除开一天24小时巡逻外,只要是下游老百姓说水不够用,就要下水进行“人工”调流,动态调节水库流速,进行科学放水抗旱,这样的“下水”动作,一天一般要有 6、 7次。
为保证水库里流出的每一滴水都能够送到田间地头,让干渠末梢村也能够引水灌溉,荆竹水库工作人员想尽了办法。一是组织各镇村对干渠大力清淤,特别是对“肠梗阻”的地方进行清理,确保渠道畅通。二是把每一段渠道、每一个闸落实到人,实行24小时值守,让水顺利流到最远末梢。三是倡导上游群众提升节水意识大局意识,做到整个灌区“一盘棋”。
通过科学调度,处于荆竹水库西干渠处灌区末梢的峨山村3000亩农田也引来了库水,看着潺潺的“活水”流入田间,着急了多天的村书记胡启舟终于放下了心,他说:“在正常年份的时候水就不好放,今年这个特殊年份,通过水利部门跨乡镇的调度,我们村的旱情得到了缓解。”(记者:徐苏)
程昭是龙坪镇五里村的种粮大户,今年在村里流转了100亩土地进行稻虾连作,随着连日来高温不下,程昭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五里村积极统筹资源,将村里二十多台抽水设备集中利用,派人定点值守,合理利用水资源,最大化缓解农田干涸情况。同时,该村还从市应急局借来一台大功率的抽水泵,帮助农田灌溉。通过科学调度,程昭流转的100亩农田终于喝上了救命水。

据了解,五里村共有农田3960亩,因旱情受灾2000多亩,其中绝收200亩,面对抗旱“大考”,五里村不等不靠,沉着应“烤”,全力抗旱保秋收。该村党总支书记胡国中介绍说:“经过近几天的组织抗旱,村里一部分的庄稼都挽救回来了,后续村里将加大抗旱力度,引水源,组织农户积极的抗旱,力争灾年不减产。”截至目前,五里村累计出动抗旱人员110余人次,各类抽水泵挖掘机等机械20余台套。(记者:徐苏 实习生:徐涵)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