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妇科诊室里,总能看到一位身着白大褂的身影穿梭于病床与手术台之间。他叫陈继明,1999年从武穴中学毕业后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如今已是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是享誉国内妇科微创领域的知名专家。

从武穴到江苏,从青涩医学生到学科带头人,陈继明的职业生涯始终与“微创”二字紧密相连。他是南京医科大学妇产科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常州市妇科质控中心主任,也是美国Rutgers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身兼国际微无创医学会、世界华人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北京整合医学学会、江苏省医学会等多个权威学会、学组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等职务,更以“江苏省妇幼健康重点人才“、“青海省千人计划高端创新人才”、“四川省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专家库首批专家”等身份活跃在学术前沿。

翻开他的履历,一组数据尤为亮眼: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 7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20余部,执笔或参与制定行业指南/共识20余项,斩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一等奖,江苏省老年医学科学技术一等奖等10余项科技奖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项……这些沉甸甸的成果背后,是他二十年如一日对妇科微创技术的执着探索——尤其是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的革新与推广。
微创之困:
单孔腹腔镜下的“绣花针功夫”
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良性肿瘤,育龄期女性患病率高达75%。随着医疗技术进步,腹腔镜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逐渐成为主流,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TU-LESS)更是凭借“仅通过肚脐一个切口完成操作”的优势,实现了“术后几乎无疤痕”的美容效果,深受患者青睐。
但微创的“硬币”总有另一面。陈继明教授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TU-LESS存在两大天然局限——“筷子效应”(器械经单一通道进入后相互干扰,操作灵活性大幅降低)和“桶状视野”(镜头视角受限,深部操作视野模糊),这使得最关键的子宫肌层缝合环节变得异常艰难。“传统多孔腹腔镜下,医生双手加器械配合自如;但在单孔环境下,每一针的力度、角度都需要重新‘精准计算’。”陈继明坦言。
如何让缝合既安全又高效?这不仅是技术难题,更是关乎患者预后的核心命题。早在2024年5月,陈继明教授团队便在国际期刊《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bstetrics & Gynecology》发表了题为《Suture Methods and Ancillary Techniques for Uterine Incision in Transumbilical Single-Port Laparoscopic Myomectomy》的论文,首次系统梳理了当前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子宫切口缝合的方法与辅助技术,为临床提供了关键参考。

缝合的艺术:
从“基础针法”到“进阶策略”的全面解析
在这篇论文中,团队将子宫切口缝合方法细分为多种类型,并逐一分析其特点与应用场景——基础缝合方法是最传统的选择。例如“单纯间断缝合法”操作简单、止血直接,但对术者技巧要求高,且逐针缝合耗时较长;“八字缝合法”“间断褥式缝合法”则通过特殊走针方式增强组织对合,更适合肌层较厚的情况;“连续缝合法”能大幅提升缝合速度,但若操作不当易导致局部张力不均。
进阶缝合技术中,“棒球缝合法”成为亮点。这种以“棒球缝合线迹”为灵感的缝合方式,通过特殊的环形走针实现多层组织的紧密对合,既能有效止血,又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尤其适合较大肌瘤切除后的肌层修复。
除了缝合方法本身,缝合材料的选择同样关键。团队对比了普通可吸收缝线与倒刺缝线的差异:普通缝线需反复打结固定,而倒刺缝线凭借“自带倒刺”的设计,能在穿过组织后自动保持张力,大幅减少操作步骤,与连续缝合或棒球缝合联合使用时效果更佳。
辅助技术的“破局之道”:
让“难操作”变“更轻松”
针对单孔腹腔镜的固有局限,团队还总结了多项辅助技术的创新应用:
• 针钩辅助法:通过特殊设计的辅助器械固定缝针,减少手部抖动对操作精度的影响;
• 悬线法:利用缝线自身的张力牵拉组织,扩大操作空间并改善视野;
• 单手操作法:优化术者持械姿势,通过单手协调完成进针、出针与打结;
• 改良手术法:调整切口位置或切除顺序,从源头降低缝合难度。
这些技术的核心目标一致——通过器械改进或操作流程优化,对冲“筷子效应”与“桶状视野”的负面影响,让原本复杂的缝合过程变得更加可控。

未来展望:
向更微创、更安全的方向迈进
论文的结论清晰而充满前瞻性:当前,连续缝合联合倒刺缝线是综合效果最优的方案,既能保证止血效果,又能提升手术效率;而各类辅助技术的加入,则为降低操作难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但陈继明教授团队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他们在文中特别指出,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探索“更微创的辅助技术”(如智能器械的应用)、“更优化的器械设计”(如专为单孔环境定制的缝合工具),以及“个体化缝合方案的制定”(根据肌瘤大小、位置、患者年龄等因素调整策略)。
“微创不是终点,而是为了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体验与预后。”正如陈继明所言,这项研究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方向的指引——它既为初学者提供了系统的学习框架,也为资深医生开拓了创新思路,更为全球妇科微创领域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武穴中学的教室到国际学术期刊的版面,从手术台上的“一针一线”到论文中的“千锤百炼”,陈继明教授团队用扎实的研究证明:微创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源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与对患者的深切关怀。而这,或许正是医学最本真的模样。
END
通讯员丨帅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