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始于2019年的十年租约,将武穴市大金镇业主林某五百余平米的商铺与杭州某知名服装企业紧密相连。然而,近五年来,受线上消费模式冲击及经营策略调整影响,承租方“优博名品”线下业务难以为继。2025年初,企业负责人提出提前退租,但随后便迟迟不予正面回应具体解约与赔偿事宜,双方合同明确规定承租方提前解约需十倍返还当月租金,违约金高达十余万元。房东林某在多次沟通无果后,愤懑不已,一场跨域纠纷就此拉开序幕。
得知情况后,大金司法所负责人邓木云迅速主动介入,第一时间联系双方了解核心诉求与矛盾焦点。鉴于承租企业远在杭州、负责人难以现场面对面的实际情况,司法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微信调解群,通过视频会议、电话沟通等方式搭建起跨越千里的“云端调解室”,确保沟通渠道24小时畅通,为后续调解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违约的杭州承租企业,邓木云在沟通中既严正指出其行为已构成法律和合同意义上的双重违约,理应按约承担责任,避免给对方造成“违约零成本”的错误预期;同时也注重方式方法,耐心做其思想工作,引导企业换位思考,理解房东面临房屋空置、再招租耗时耗力的实际损失。她更从企业长远商誉着手,恳切劝导:“一家大型企业理应珍视自身信誉,积极担当。若因这起违约诉讼留下不良记录,对未来发展,尤其是线上业务的诚信形象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这番情理法相结合的分析,触动了企业方,使其态度从回避转变为愿意积极协商。
面对本地房东林某,邓木云则充分理解其合法权益受损的愤慨,首先对其依据合同维权表示支持,稳定其情绪。随后,她帮助林某客观分析诉讼利弊:虽于法有据,但程序复杂、周期长、成本高,且违约金数额可能需要接受法院的公平性审查。邓木云引导林某放眼实际:“当前线下零售业确实面临困难,对方能一次性给予适当补偿,您能尽快收回房屋另寻租客,避免长期空置,或许是更经济务实的选择。3万元违约金相当于两个多月的租金,能有效覆盖您再招租的空窗期。”这番透彻的“经济账”分析,成功说服林某在违约金数额上做出了巨大让步。
最终,双方互谅互让,达成了由承租企业按照租期结清房租,并一次性支付3万元违约金解除合同的调解协议。这场可能旷日持久的诉讼得以消弭于无形。本案的成功调解,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基层调解工作坚持“法治引领”与“情理融合”并重的原则,展现了调解员灵活运用现代化通讯手段高效化解跨域纠纷的专业能力与智慧,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优化区域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实质公平与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