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初冬的阳光洒在夷陵三巷熙攘的街面上。头顶的彩色灯笼、油纸伞与两旁店铺的老式字体招牌,无声地诉说着这条街的岁月。巷内人头攒动,吆喝声此起彼伏,“搞么儿”“诚信经营”等地域元素随处可见,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
“我是专门从宜昌市区坐100路公交车来这儿买菜的。”正在挑选蔬菜的王祖芹笑着说道,“这儿烟火气浓,物美价廉,可以买到农家小菜、百里荒的牛羊肉,还有各种日用品,我每周都要来一两回。”
让她“舍近求远”的这条街巷,正是经历了一场蝶变新生的夷陵三巷。
夷陵三巷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毗邻黄柏河,占地225亩,承载很多老夷陵人的生活记忆,也曾让人又爱又恨,是烟火市井气息与治理难题交织的代表。如今,它保持着日均3万人次的客流,最高客流量达到6万人次,已从“迷宫巷子”蝶变为宜居宜游的城市新名片。

破局
系统更新 打通“堵点”焕新颜
曾经的夷陵三巷,外墙飞线密布,消防隐患突出,道路狭窄拥堵,雨污合流、设施老旧,居民生活与街区发展双双受阻。
转机来自系统性的城市更新行动。该行动遵循“需求牵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共治”原则,探索推进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试点建设。围绕“老-少-青全龄需求”,创新采用“四造”商业运营模式——完整服务再造、片区危旧房改造、青年友好社区打造、商住立体融合营造,推动菜市场向商住融合街区升级。

“我们前期做了大量实地调查。”夷陵区住建局副局长王康勇介绍,摸清了建筑产权、业态分布与风貌现状,梳理出违建占道、停车难等八大类22项具体问题。三巷片区更新专班通过线下座谈、专题调研与线上问卷,累计收集1714份有效反馈,为改造奠定民意基础。
随着“三拆三改”推进,消防、雨污、管线等安全隐患被系统整治。拆除天和农贸市场地块危旧房,原址新建一栋集住宅、商业、青年公寓的综合体建筑,填补了核心城区青年公寓空白;以“推磨行动”打通街区微循环——累计拆除围墙7处、整合院落3个、打通消防通道6条,并利用闲置用地新建停车场,提供了908个车位与71个充电桩。
“现在停车方便多了,直接停东湖停车场,再也不用走老远。”市民董双全感慨道。
“不只停车,空地上装了健身器材,我们楼顶住户的漏雨、污水问题、乱搭乱建也全解决了,出行方便多了。”四星苑居民桂光权补充道。不远处,几位老人正在健身器材上悠闲活动。
如今,从任何一条邻近的街区,都可以快速到达夷陵三巷。临近东湖大道的入口,以夷陵特色蜜橘的橙色为底色设置了众多夷陵元素,不仅让人们眼前一亮,还成为街区的打卡点。

蝶变
存旧纳新 烟火气里添“活力”
“过去两天卖一头牛,现在一天就能卖完。”云阳正宗土黄牛肉店的老板付祖明切身感受着变化。在此经营十多年的他坦言:“都说大环境不好,可我生意比之前还好。”

经营着老字号老面馒头的黄昌桢感触颇深:“以前每天发100斤面就够了,现在得发150斤,每天要做上千个包子馒头,上午九点半前就卖完了。”
“二次创业”的溢香青面馆老板唐春丽,如今生意红火。“每天能卖出300多碗面。”她欣喜地分享道,“今年‘五一’,甚至有七八位从河南信阳来的客人,说是在抖音上刷到宣传视频后特地找来的。”她特别提到,街区改造后,政府派来的主播团队为他们拍视频,让她倍感暖心。
同样感受到人潮变化的,还有“曾妹妹现烤糕点”的黄国华。他说,“常常能看到拿着自拍杆的年轻人进来探店,推荐这里的美食。”
这份生机的恢复,源于改造中对“烟火气”的精心保留。
“这条街承载着几代夷陵人的记忆。”王康勇表示,“我们按照‘全面提标、凸显活力、保留烟火’的思路,每天头脑风暴,并邀请多家设计单位参与共创。”改造推动街区升级,打造集商业服务、文化体验、智慧农贸与青年社区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很人性化,招牌有几种风格模板供我们选。”钰玲佳佳商行的黎艳表示。
“我们按‘一店一特色’原则,对店招的材质、造型、颜色、字体都做了整体设计,在统一中保留个性。”王康勇补充道。
去年开业的惜福集市,货架上堆满了夷陵区本土企业的商品。负责人余李蓉介绍,“通过线上展示+线下体验等方式,我们将夷陵的土特产卖到了北京、上海。”
三巷旁的兴安广场也焕新亮相。几座造型别致的建筑成为市民休闲新去处,广场内的“3度咖啡”是年轻人的聚集地。店主说,这里白天是咖啡厅,入夜便切换为“音乐+啤酒+烧烤”的狂欢现场。
自产自销区,一座大型集贸中心正拔地而起,邻里中心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该项目将“平面”菜市场升级为集智慧农贸、商超、文娱等功能于一体的“立体”商业。
“片区围绕全龄需求,提供‘住吃游购娱医养’等11项服务。”王康勇指着在建的“邻聚里”商住综合体表示,“这里将通过引入老年大学、品牌主理人、小学等资源,围绕妇女、老人、儿童等全龄人群,提供丰富业态,让老街真正‘活’起来、‘新’下去。”

创新
党建引领 商户共治聚合力
在夷陵三巷经营农资店的秦长煜,是一名老党员,也是商户委员会主任。改造期间,他被推选为党小组长,负责收集商户意见、沟通协调。
“起初,大家很茫然,因为不知道改后成什么样子,又怕改造影响生意。”秦长煜坦言。
“想要长久发展,必须破局。”秦长煜表示,我们将11名党员分成3个小组,挨家挨户去征求意见,当得知改造采用架脚手架的形式,先对立面墙进行改造,完成后等买卖高峰期后对招牌和雨棚进行更换,大家纷纷表示支持。
秦长煜回忆起,改造时雨棚和墙面有缝隙,雨大时会漏雨,秦长煜收到消息后立马反映了情况。一个星期后,专班带着施工队就过来延长了屋檐,既好看又挡雨。
“我们掌握了11名商户党员的基本情况,并与其中3名核心党员进行了谈心谈话。”区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吴意表示。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全市首个街区复合型“小个专”党支部,产生了涵盖商户、部门、国企、民企、属地五类主体的7名支部委员。
如今,在党员委员商户带头下,形成了“党建带自治,自治促党建”的良好局面,推动236家商户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了“党建引领+商户自治+市场运作”的管理闭环。除此之外,通过挖掘美食特色文化,形成了一批如早勤包子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