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当“南船北马”遇见“高铁时代”:襄阳“米”字形枢纽激活经济新生态

汉江奔涌,见证千年都城的繁盛;铁轨铿锵,奏响时代发展的强音。‌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为古城襄阳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当汽笛声划破襄阳东站的上空,铁轨如银线一般,将襄阳与全国紧密相连。从“普铁时代”迈向“高铁时代”,襄阳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夯实。

抢抓新机遇,襄阳正以“米”字形高铁网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区域协同与民生改善,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突飞猛进
高铁开启新纪元

▲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襄荆高铁上(资料图)

自古以来,襄阳的命运就与交通紧密相连。“南船北马”的繁荣景象,印证了这座城市在华夏交通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三线建设号角的吹响,汉丹、襄渝、焦柳三条铁路在襄阳交会。襄阳成为“川陕豫鄂的咽喉”,工业的火种也随之点燃——从全国工业明星城市,到三线军工布点之地,再到全国汽车新城,铁路是这座千年古城的“成长密码”。

“十三五”期间春风拂面,襄阳再度迎来铁路发展“黄金期”。

2019年,浩吉铁路通车!汉十高铁通车!郑渝高铁襄阳东以北段通车!襄阳东站同步启用——襄阳,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2022年6月20日,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襄阳从高铁“局域网”,一跃融入全国高铁“互联网”,成为当时湖北唯一拥有两条时速350公里高铁的城市。

“连东西、通南北,襄阳正成为交通枢纽中心。”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阮莉莉表示,随着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襄阳已被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铁路枢纽城市,这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今年9月28日上午,襄荆高铁正式开通,为襄阳“米”字形高铁网补上了关键一“撇”。

这条高铁北起襄阳市,途经宜城市,南至荆门市,正线全长约116公里。它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呼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汉襄宜“金三角”高铁环线的骨干线路。

通车后,襄阳至荆门的通行时间由90分钟锐减至30分钟,至荆州则压缩至1小时,“襄阳—荆门—宜昌”1小时交通圈正式形成。

作为“呼南通道”的关键工程,襄荆高铁既能与荆荆高铁、汉十高铁、汉宜铁路共同构成湖北“黄金三角”内环线,又能与在建的沪渝蓉高铁武宜段、宜兴高铁以及既有的郑渝高铁相衔接,形成串联湖北主要城市群的大环线,推动湖北高铁网络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10月31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襄荆高铁贯通了湖北省‘汉襄宜’金三角首条高铁大环线,襄阳成为目前全省唯一拥有3条时速350公里高铁运营线路的城市。”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郑传兵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我市铁路营业里程达873公里,其中高铁433公里、普铁440公里,里程数位居全省第二,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铁,形成了“四纵三横”铁路网。

城市蝶变
产业跃动谱新篇

▲襄荆高铁宜城站

截至10月28日,襄荆高铁迎来通车“满月”。数据显示,宜城站发送旅客2.6万人次,到达旅客2.3万人次,仅10月1日当天,该站到发旅客总数就达3600多人次。目前,宜城站日均开行高铁14趟,这条崭新的高铁线路已成为该市出行的“黄金通道”。

“交通的便利极大地提升了宜城的区域优势,让招商引资如虎添翼。”武汉市宜城商会会长、湖北新天禹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湖北坤泰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表示,襄荆高铁为商会会员和外地客商来宜考察、洽谈合作提供了便利。

往前看,2019年,襄阳东站开门迎客。5年来,其日均客流突破5万人次,累计抵达乘客达2179.58万人。从这里出发,可通达城市超过170个,实现72分钟抵达武汉、4小时到达北京、6小时抵达上海。

“我们团队每周安排2天在南漳开展诊疗,不仅能够完成复杂手术,还能系统带教查房、开展学术讲座,提升基层医生的专业能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树威表示,武汉中南医院骨科专家已在南漳县中医医院开展了颈腰椎融合手术、椎间孔镜手术,填补了医院多项技术空白,100多名骨科患者在“家门口”接受了省级专家诊疗服务,微创手术量同比增长40%。

高铁缩短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更激活了消费与文旅的一池春水。

▲位于东津新区的华侨城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

汉十高铁开通半年后,襄阳华侨城奇梦海滩水乐园正式开园。今年十一期间,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内的奇趣童年园区打造了华中首个大型室内探索馆——“超级飞侠探索基地”。

“十一期间,奇趣童年迎来客流高峰,同比增长11.27%。”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品牌经理姜希表示,越来越密集的高铁网正助力襄阳华侨城形成具有跨区域吸引力的文旅消费新体验。

如果说高铁是串联城市的线,那么东津新区便是线上最耀眼的“节点”。这里与襄阳东站仅咫尺之遥,正将高铁带来的“流量”转化为发展的“增量”: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在此落子建校,同济襄阳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湖北隆中实验室也扎根于此……昔日的城郊,如今已成为襄阳的“新门户”。

“高铁是一条线,更是一张网。”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表示,高等级高铁网络的建设,会加速先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高效集聚,助力其转化为创新能力提升、人才集聚、产业发展的优势。

五年蝶变,襄阳在“高铁时代”交出了亮眼答卷——

看产业能级,我市首次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前50强。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实现零的突破,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0%,产业格局正由“汽车独大”加快转向“多点支撑”,我市更成为全省唯一、全国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之一。

从区域辐射来看,鄂豫陕甘4省的15个城市在我市成立了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跨区域协作联盟;我市“跨域通办”平台上线事项达1120项;“襄十随神”四地联动举办各类交流合作活动上百次。这些都进一步彰显了襄阳作为区域重点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襄荆高铁开通、西武高铁西安至十堰段即将通车,襄阳‘四纵三横’铁路网已成形。”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波表示,郑渝、焦柳、浩吉、襄荆为“纵”,汉十、汉丹、襄渝为“横”,襄阳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铁”,且与武汉、郑州、西安、重庆、长沙等周边省会全部联通,“米”字形高铁正助力襄阳加速奔跑。

能级跃升
协同发展势如虹

▲汉襄宜高铁环线示意图

“22:17发车,23:30到襄阳,这趟车就是我的‘通勤专列’!”汉十高铁开通后,这趟汉口至襄阳的末班高铁成为湖北隆中实验室执行副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张帆的首选。

这趟高铁上,载的不只是张帆,还有汉襄科技合作的热度。去年,湖北隆中实验室两项成果在襄阳落地,一下子吸引超百亿元投资高铁织就的“通勤网”,正让“武汉研发、襄阳转化”成常态。

产业链的协同,在汉襄宜“金三角”间愈发紧密。

11月9日,在兴发保谷磷化工产业园暨楚烽新材料项目施工现场,百余台机器开足马力、紧张作业,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建设景象。该项目由宜昌兴发集团投资200亿元打造,依托保康县丰富的磷矿资源,借助谷城县成熟化工园区及存量用地优势,打造国内工艺先进、中部规模最大的磷化工全产业链基地。

这不是兴发集团第一次选择襄阳。早在2004年,兴发集团便进驻保康,成立保康楚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推动当地磷化工向精深加工升级。

襄荆高铁让汉襄宜“金三角”实现了高铁环线闭环。

“从光谷研究院到宜城总部,2小时便可轻松往返。”湖北共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宜城基地总监任薇表示,科研人员前脚还在实验室,后脚就能赶到生产基地,这方便了武汉的研发成果与宜城的产业化平台高效对接。

“高铁极大提升了我们与东风汽车等龙头企业对接的效率。”湖北友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蒙蒙表示,时空距离的缩短,让企业能更便捷地整合襄阳、武汉,乃至西安、郑州等中心城市的技术资源与零部件配套资源,有效缩短了供应链响应周期,有力支持了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高铁飞驰,江桥横跨,产业互补,人才互通。汉襄宜“金三角”正以崭新姿态,书写着中部地区协同发展的时代答卷。

前三季度,襄阳签约招商引资项目达710个,投资总额突破4900亿元。其中,百亿级项目有11个,投资达222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呈现出“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满天星斗”的新气象,“缺气、缺劲、缺项目”的局面已得到根本性改变。

今年以来,湖北联投、云图控股等行业“巨头”接连布局:湖北联投等共同投资300亿元,在宜城新建磷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系列产品生产基地……一批重大项目密集落地,正成为襄阳冲刺千亿煤磷化工产业的关键引擎。

“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预计今年底开通,西武高铁西安至十堰段预计明年6月开通。届时,襄阳铁路枢纽的作用将更加凸显。”郑传兵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截至目前,小河港区疏港铁路专用线一期(至宜城火电厂)、襄阳铁路物流基地一期已于2024年建成投运;小河港区疏港铁路专用线二期(至小河港区)、襄阳堂清物流公司铁路专用线今年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将有效整合全市铁路资源,加快多式联运体系建设。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的历史节点,襄阳的高铁故事仍在续写。一条条飞驰的高铁,将承载着这座古城的梦想与希望,驶向更广阔的天地;一个个崛起的产业集群,将借高铁东风,焕发出更强劲的活力。


来源:汉水襄阳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