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四席领跑,黄冈何以成长江文脉高地? ——解码湖北十大长江文脉地标中的黄冈文化基因

长江奔流万里,文脉延绵千年。

湖北省近日公布的十大长江文脉地标中,黄冈独占四席——黄梅县东山问梅村、罗田县鸠兹古邑文旅休闲街区、黄州区东坡文化旅游区和蕲春县李时珍文化旅游区,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他们与湖北省博物馆、黄鹤楼·武昌古城历史风貌旅游区、武汉知音号、宜昌秭归屈原故里景区、宜昌市楚风号·夜秀、荆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地标一起,在长江湖北段的蜿蜒中熠熠生辉。

长江湖北段1061公里,被誉为“长江之腰”,流经恩施、宜昌、荆州等7个市州,每一座城市都沉淀着独特的长江记忆。在这场文化底蕴的比拼中,黄冈凭什么拿下全省近半席位?这些古老的文化地标如何从历史深处走来,在当代焕发新生?

当我们沿着长江岸线回溯,从地理枢纽的先天优势,到多元文化的千年积淀,再到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逐渐浮现——黄冈不是简单的长江过境地,而是长江文脉地标展示的“资源富集地”与“活态体验场”。

大江奔流:黄金水道滋养文明枢纽

在长江湖北段1061公里的“腰身”中,黄冈岸线总长281.2公里,占到湖北段的四分之一。

在黄冈市文史学者史智鹏看来,黄冈能在长江文脉竞争中占近半数席位,其先天的地理禀赋与“黄金水道”的滋养,是无法复制的根基。

黄冈的地理坐标,天生带着“枢纽”基因。翻开地图,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北接河南,东连安徽,南与鄂州、黄石、九江隔江相望,恰是“吴头楚尾”的核心地带。这片土地,不仅承接了中原文化的厚重,还浸润着江淮文化的灵秀,更吸纳了荆楚文化与赣鄱文化的交融。

更特殊的是,黄冈主航道里程约200公里,洲滩岸线68.3公里,团风、黄州、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六大港口沿江北岸一字排开,宛如长江中游的一串“珍珠码头”。而发源于大别山脉的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水、华阳河六大水系,像六条绿色动脉自北向南奔涌,最终全部汇入长江,形成“一江带六水、六水育平原”的独特水网格局。

“独特的地理位置给了黄冈‘双重性格’:大别山的阻隔让本地文化的独特性得以保留,长江的通达又让它能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史智鹏说,在古代,黄冈人的物资交换、文化往来,几乎都依赖舟楫往来,长江既是“天堑”也是“通途”——中原的儒家思想沿江水路南下,在此与南方的道家、佛家文化碰撞;江南的丝绸、瓷器通过渡船北上,与大别山的山货交换。

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方式,让长江不仅是地理上的河流,更是黄冈经济与文化的“主动脉”,黄冈也因此成为长江流域“南北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

在考古发掘的黄梅濯港焦墩遗址里,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焦墩卵石摆塑龙”,它有鹿首、蛇身、鱼尾、兽爪,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最大、形制最成熟的龙形图案,被考古界誉为“长江流域第一龙”,表明古人类已在这里繁衍文明。东晋时期“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更让黄冈的长江地理意义载入史册。古雷池(今龙感湖)作为长江北岸的重要屏障,既是军事要塞,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临界点”,如今龙感湖仍是亚洲重要的候鸟越冬地,生态与文化在此延续。

史智鹏表示,对比湖北其他沿江城市,黄冈的长江印记,更多体现在“枢纽性”上:它是中原文化南下、南方文化北上的必经之地,也是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山岳文化与水系文化的交汇点。这种地理优势,为后续多元文化的滋生埋下了伏笔。

文脉荟萃:多元基因铸就文化高峰

“惟楚有才,鄂东为最。”这句流传百年的赞誉,道出了黄冈文化的厚度。

“厚”在多元多彩、无可比拟。与湖北其他长江文脉地标城市相比,黄冈四大入选地标,恰好是黄冈多元文化的“支柱”——禅宗文化、戏曲文化、东坡文化、医药文化,每一种都在长江文脉中占据“高峰”地位,这是长江文脉城市中罕见的高峰扎堆现象。

“厚”在人文交融、IP顶流。梳理黄冈文化内核会发现,入选文脉地标中的灵魂人物,苏东坡、李时珍、邢绣娘、禅宗诸祖等,既是文化领域开宗立派的创造者,也是人生轨迹与长江高度相关的“往来者”。

东坡文化是黄冈的“精神地标”。1079年,北宋大文豪苏轼被贬黄州,在此度过他人生中由至暗时刻到豁达超逸的关键4年,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大多因长江而发。在黄州期间,他曾乘舟渡江,往返黄州和鄂州200余次。“他在这里完成了从‘苏轼’到‘东坡居士’的蜕变。” 黄冈东坡文化研究专家王琳祥说,在黄州期间,他写下753篇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千古名篇,留下千年文脉的巅峰印记。

东坡文化旅游区  记者 余涛 摄

如今的黄州区东坡文化旅游区,打造全国首个全景呈现苏东坡心路历程的文旅综合体,构建起“一剧场五亮点”格局——《大江东去》户外剧场复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意境,130米长的全国最大水上灯阵穿越码头,6组国内最大水上光影荷叶装置,让游客在夜游中与千年前的东坡共鸣。“黄冈的东坡文化抓住了‘逆境中升华’的核心,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亲历者’,这种精神共鸣是其独特竞争力。”王琳祥说。

医药文化是黄冈的金字名片。明嘉靖三十八年,李时珍赴京担任太医,就是顺长江而下,再转京杭大运河北上。辞职回乡之后的30多年里,李时珍沿着长江访药问药,潜心著述,写就《本草纲目》。“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是黄冈献给世界的文化遗产。”蕲春县李时珍文化研究员郑伯成说,作为“医圣”故里,蕲春自古以“医道之邦”著称。《本草纲目》收录药物1892种,在蕲春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就有600余种。

如今,景区将中医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活态传承展现淋漓尽致:国家级非遗蕲春艾灸疗法成为游客必体验项目,《王府风云》沉浸式实景剧本游让游客化身“密探”,在药馆寻药、五行识草中感悟中医智慧。国庆期间,景区单日接待量突破3万人次,其中80%游客参与了艾灸体验或剧本游。《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蕲艾,品牌价值突破130亿元,成为全国中药材地标价值最高品牌。

戏曲文化是黄冈的硬核招牌。黄冈是黄梅戏的“娘家”,也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故乡,黄冈多元文化交融,黄梅戏、汉剧、京剧、楚剧于此“四戏同源”。“黄梅戏之所以能流传到安徽,也是因长江发洪水,灾民不得已到下游安庆等地卖唱为生。”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一级编剧李玖久说,在其新著《黄梅戏的发源与流变》中,他从声腔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考证。

作为黄梅戏发源地的黄梅县,东山问梅村景区创新“戏中游”模式——演员化身“女驸马”“董永”游走在青石板街,与游客即兴对唱《天仙配》选段,无人机阵列在夜空中勾勒“董永七仙女”剪影,智能机器人与黄梅戏演员同台表演黄梅戏,让游客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4.5小时。

从鸠兹古邑走出的京剧鼻祖余三胜,由罗田巴水源头来到汉口码头,在戏码头练就过硬功底,最终在京华功成名就,名列京剧同光名伶十三绝。此次入选的罗田鸠兹古邑街区,依托余三胜的故里资源,投资5亿元打造黄冈首个夜游小镇,大型沉浸式光影演绎《梦回鸠兹》还原两千五百年前“舟楫往来”的古邑繁华,余三胜剧场的驻演节目让京剧“活”在当下。

禅宗文化的“重要道场”,让黄冈成为长江佛教文化的核心。史智鹏介绍,四祖道信在黄梅双峰山传法,五祖弘忍在东山寺创立“东山法门”,六祖慧能在此得传衣钵,“佛教本土化始于禅宗,禅宗中国化始于黄梅”。如今,东山问梅村依托禅宗文化,推出《戏梦东山》戏曲巡游、《牛郎织女》光影水幕剧,将禅宗的“宁静”与戏曲的“灵动”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体验。

“对比湖北其他文化地标,黄冈的独特性在于‘多元而不杂乱,厚重而不晦涩’。” 史智鹏分析,黄冈的文化从先秦延续至近现代,红色文化、名人文化、非遗文化与上述四大文化交织,形成“以红色为魂、以东坡为峰、以名人为基”的文化共同体。这种多元性,让黄冈在长江文脉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活态传承:文旅融合焕新一城盛景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

黄冈市文旅局局长胡晓燕认为,四大地标的入选,不仅是对历史地位的认可,更是对黄冈文旅融合创新实践的肯定。从“沉睡的文化”到“活态的体验”,黄冈走出了一条“历史+现代”“文化+科技”的转化路径。

创新运营模式,让文化“可感知”。黄州区东坡文化旅游区采用“F+EPC+O”(融资+设计施工+运营)模式,由中建三局、黄州区国融公司、中青旅等企业共同参与建设运营。今年国庆启幕的“从此东坡”沉浸式夜游项目,通过8大核心场景,完整呈现从才子苏轼到东坡居士,再到坡仙的三次身份蜕变。国庆期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150%。蕲春李时珍文化旅游区则探索“IP+康养”模式,将李时珍IP与蕲艾产业结合,开发出5大系列500余件文创产品,文创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5亿元。

串联全域资源,让文化“可流动”。投资13.89亿元的黄冈多彩旅游路,串联起全市所有红色遗址、A级景区,形成“车行画中、人在景中”的沉浸式体验。2025年上半年,这条1000多公里的公路带动沿线游客量增长28%,其中团风至罗田段成为“武汉周末游”热门线路。“过去游客去东坡赤壁、李时珍故里要绕路,现在一条旅游路串联四大地标,形成‘两天一夜’的精品线路。”胡晓燕说,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3977.9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1.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14%和19.25%,文旅产业已成为全市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

东山问梅村

活化非遗资源,让文化“可参与”。在东山问梅村,黄梅挑花传承人现场教学游客刺绣,岳家拳表演让游客体验非遗武术;在鸠兹古邑,游客可参与“活字印刷”体验,亲手印制余三胜的京剧唱词。目前,全市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项目有154项,公布认定黄冈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74人,建成黄梅挑花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级示范基地3个,非遗体验成为游客“必选项”。

“如果说长江文脉是一条奔涌千年的长河,而黄冈,正是让这条河‘活’起来的关键码头之一。”史智鹏说,黄冈的独特之处在于,让长江故事可触可感,让千年底蕴活入烟火,这种“文化融入生活”的传承方式,正是长江文脉最珍贵的生命力所在。

从焦墩摆塑龙的远古印记,到苏东坡的千古绝唱,再到如今文旅融合的盛景,黄冈正以独特的文化基因,续写长江文脉故事。目前总投资16亿元、占地4700余亩黄梅(长江)文化旅游度假区正以“中国首个长江文化戏剧旅游度假目的地”定位加速崛起。围绕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开发,黄冈正推进东坡文化旅游区、东山问梅村的5A级景区创建,加快红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让更多“沉睡的文化”转化为“流动的风景”。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