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聚焦54次、省媒报道134次、市域媒体流量破千万次,全网话题阅读量超亿次;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到新华社客户端,从《人民日报》到《光明日报》,从图文到短视频……
这个黄金周,黄冈以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的宣传传播战役,实现了“官方传播”与“民间热议”的同频共振,更解锁了“宣传引流、流量变现”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双节黄金周,全市累计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23.95%,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5.17%,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较去年提升6.2个百分点,宣传热度精准转化为消费动能。
黄冈文旅宣传何以引爆关注?央媒省媒究竟在宣传黄冈什么?
精准锚定传播核心——
用“好文化IP”圈粉顶流媒体
央媒的高频聚焦并非偶然,本质是黄冈精准抓住了兼具“文化深度与时代温度”的传播内核,让宣传内容自带“上稿基因”,高度契合权威媒体的优质选题。
锚定“东坡文化”超级IP,千年文脉实现现代表达——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东坡文化是黄冈最厚重的底蕴、最响亮的名片。自2023年以来,黄冈以“东坡”之名打造文旅IP,致力于把黄冈的好山好水、好文化、好物产、好区位变为发展优势,以“东坡谪居黄州”的历史底蕴为核心,打造“东坡庙会”文旅主品牌,聚焦形成主题宣传线,久久为功,厚积薄发,在今年国庆黄金周迎来宣传引爆点:
遗爱湖推出全国首个东坡文化沉浸式夜游项目“从此东坡”,千架无人机以夜空为幕勾勒“大江东去”意境,非遗打铁花在湖面绽放,游客乘船穿行于“一湖两岸八大场景”,在桨声灯影中完成“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这一创新场景先后被央视《24小时》《国庆中秋假期・出游》等栏目聚焦报道,成为全国夜游经济的典型案例。
从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黄冈国庆文旅市场开门红 东坡文化夜游吸引八方来客》,到央视新闻今日头条账号发布的《热度攀升!黄冈“从此东坡”沉浸式夜游持续点亮“夜经济”》;从央视新闻《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两大黄金栏目同步报道黄冈大型原创实景音舞诗画《大江东去》,到人民网推出黄冈“文旅探秘+艺术揭秘+文化传承”东坡文化特别直播,再到《光明日报》客户端同步发布《以直播为桥,黄冈让东坡文化“活”起来》……8天假期里,多维度展现“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既契合权威媒体对“文化传承创新”的关注方向,又让黄冈的“东坡文化”标签深入人心。
激活“红色文化”独特基因,革命记忆有了青春解码——
黄冈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打破红色宣传“严肃说教”的传统模式,以沉浸式体验吸引年轻群体,恰是主流媒体对“红色传承创新”的报道重点。
《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央媒,聚焦红安“铁血红安浪漫红色”主题活动、麻城乘马会馆“声光电革命展”等景区景点,以“历史叙事+青春表达”,打造多元化文化体验,将“红色教育”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的场景,既符合主流宣传导向,又切中当代游客对“深度体验”的需求,成为权威媒体的优质选题。
数据显示,这个黄金周,有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环球时报》客户端、人民网、新华网等17家央媒平台,纷纷推介宣传黄冈。
构建五级传播矩阵——
变“单一发声”为“全网共振”
强化用户思维。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以黄冈市融媒体中心为依托,构建“央媒引领、省媒聚焦、市媒深挖喂料、县媒联动、自媒体扩散”的五级传播矩阵,让一个亮点形成 “权威背书—细节补充—服务引流—民间热议”的链式传播效应,放大黄冈声量。
主动对接央媒,抢占权威话语权——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发挥主力军作用,下好先手棋,在假期前,积极梳理我市东坡夜游、歌舞音乐剧、景区演艺、文化小剧、生态丰收、支点建设等10余个核心亮点,主动对接央视、新华社等央媒,通过“专题报道+直播连线”形式输出内容。
央视《新闻直播间》对遗爱湖东坡沉浸式夜游的报道,单条新闻覆盖超亿观众,直接为黄冈文旅打上“创新、出圈”的标签,成为后续传播的“权威背书”;10月5日,人民网、湖北文旅联手“直播黄冈”推出“文旅探秘+艺术揭秘+文化传承”东坡文化特别直播,同时链接湖北广电新媒体联盟、长江云、武鄂黄黄融媒体中心等近30个平台同步直播,当晚在线观看量500万+,评论3000多条,网络反向正面热烈,评论区满是“这才是文化自信的打开方式!”……
10月1日至8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等10多家央媒高频次关注黄冈,其中中央电视台18次报道、《人民日报》5次报道、新华社7次报道、《光明日报》4次报道。
积极借力省媒,挖掘黄冈好故事——
市委宣传部、市融媒体中心积极向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省媒借力,实行资源互配、信息共享,搭建形成采访生产→播出推广→共同打造精品力作的闭环,特别是发挥省媒“桥梁作用”,将宏观宣传主题转化为具象的民生故事。
湖北日报客户端推出《国庆首日,黄冈遗爱湖景区人气爆棚!东坡文化主题活动引客来》《这个黄金周,蕲春彻底“燃”了!》,湖北新闻播出《一键穿越古今!黄冈文旅解锁“科技+文化”新玩法》等,推动黄冈假期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极目新闻发布《黄州区委机关食堂开放首日:游客点赞“家的味道”,免费停车缓解“停车难”》,长江云新闻推出《黄冈红安:宠客出实招 有事找局长》等,将宏观的宣传主题落地为具象的民生细节,既丰富了传播内容,又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
市媒担当主力军,打造本地流量场——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发挥本土优势,100余名记者坚守岗位、奔赴一线采访,十一季前后,全媒体平台共发布各类文稿500多条,全网阅读量6000万次。
在宣传时间上,坚持全时段饱和式推介。从9月10日至10月8日,市融媒体中心在报、台、网、端、微、抖等各平台分别开设专栏,对全市黄金周文旅、消费、体育、节日保障等工作进行全时段宣传推广引流:做到活动前多平台预热,活动中多角度呈现,活动后全方位集锦成果。
在传播平台上,坚持全平台立体式传播。市融媒体中心直播黄冈抖音号、掌上黄冈微信号、云上黄冈APP、黄冈电子阅报栏、路名牌、黄冈日报、黄冈广播电视台等全平台进行立体传播。特别是通过“短视频+直播”高频输出实用信息,爆款频出,实现了传播范围的极大拓展和影响力的几何级增长,完成了一次次成功的跨区域、跨平台的联动宣传。其中一场以“文旅探秘+艺术揭秘+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大江东去》音舞诗画特别直播活动,全网浏览量超过500万。
在宣传内容上,坚持全面而精准。以政务+服务为导向,以“实用化内容”搭建本地传播枢纽,既有各活动动态报道,又有系列活动的延伸解读,还有旅游攻略、服务指南、美食打卡清单等等,其中#黄冈双节游玩攻略# 话题在抖音播放量超3000万,既为游客提供服务,又形成“本地媒体引流—游客实地消费”的闭环。
与此同时,联动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平台,对重点推文联动发布,精准抵达用户,放大声量,以市县两级矩阵之势,在重点宣推、重点事项上发挥1+10的主流阵地作用。
另一方面联动网络达人的自媒体平台,掀起民间传播潮。市媒积极组织自媒体打卡、探访,带动自媒体积极推介黄冈花车巡游、遗爱湖夜游、宋风国潮等文旅亮点;抖音上,#黄冈国庆有多火#话题下,普通游客拍摄的“遗爱湖灯光秀”“红安实景演出”“东坡美食打卡”等视频累计点赞超百万;黄梅无人机光影秀、红安“嫦娥奔月”表演等片段被大量转发,网友留言“被央视种草,被实景留住,专门开车来黄冈”,形成“官方宣传+自来水传播”的良性循环。
宣传引流催生消费提振——
从“流量高度”到“市场热度”
每一次媒体曝光都成为拉动经济的“催化剂”,黄冈高档次、高频次、多维度的宣传出圈,向着“宣传-引流-消费-再传播”的正向循环进发,宣传力量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动能。
宣传激活打卡热潮,景区客流“爆单”。央媒报道的核心场景均成为“网红打卡地”:遗爱湖夜游项目因多次上央视,国庆节8天,日均接待量达3.7万人次,高峰期4.7万人次;红安红色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超 60%,长胜街、黄麻起义纪念园等景点随处可见举着相机的年轻人;浠水时光营地因《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单日客流破2.68万人次;罗田天堂寨、麻城龟峰山、黄梅东山问梅村等景点通过省媒央媒报道,开启人从众模式。
宣传带动消费“升温”,全链条活力释放。宣传不仅引来了游客,更激活了“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黄冈德尔福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餐饮营业额日均超15万元,其中旗下的遗爱湖大酒店较去年同期增长35.11%;纽宾凯瓦尔登酒店日均入住近400人,同比增长10%;英山温泉民宿、黄梅袁夫稻田露营地提前一周订满;今年黄金周,黄冈市区东坡文化项目带动周边关联产业大幅增长……这种“单点引流、全域受益”的效果,正是宣传价值的最佳体现。
宣传提升城市品牌,“全国文旅地标”破茧起飞。持续的媒体曝光让黄冈文旅实现“破圈”:双节期间,“黄冈”搜索量同比增长120%,“东坡庙会”“从此东坡”等IP成为全国文旅界的高频词,宣传不仅服务了短期黄金周消费,更为城市文旅的长期发展积累了品牌口碑。
以文化IP为内核,让内容自带传播力;以多层矩阵为支撑,让声量覆盖全场景;以消费转化为目标,让热度落地为实效。这,就是十一季黄冈宣传推介出圈的答案。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丹 沈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