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六届十次全会要求,聚焦聚力省委“七大战略、七个能力”系列部署,拉高标杆、乘势而上,巩固提升中国商用车之都、国家战略水源地地位,加快建成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整体提升服务支点建设的能级、质效、动力、功能。
十堰城区高楼林立、群山环绕。记者刘昆摄
即日起,十堰日报推出“实现五个目标定位 服务加快建成支点”系列报道,生动展现全市以更高站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以标高追求激发奋进力量,持续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
十堰如何全力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一起来看。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实现钢桁梁合龙。
8月18日凌晨,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实现钢桁梁合龙,标志着西十高铁全线桥隧工程主体完工,为全线建成通车筑牢根基。
从三线建设时期的“汽车城”,到如今向“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全力冲刺,十堰正凭借区位、产业、资源三重优势,将仙山、秀水、汽车城的独特禀赋,转化为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硬核实力。
交通枢纽强势崛起织密“四省通衢”立体网络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更是区域联动的纽带。3月7日,十巫北高速公路郧西至鲍峡段正式开通运营。作为湖北省“九纵五横四环”高速公路网的关键一环,这条高速公路不仅优化了十堰高速公路网,更成为郧西县连接郧阳区及竹溪县、竹山县、房县的快速通道,大幅提升区域交通便捷度,为鄂豫陕渝四省市联动发展注入新动能。
十巫北高速公路郧西南互通。
这只是十堰交通建设“加速跑”的缩影。9月1日,五衢大道(双高路)正式通车,一线串珠连接凯旋大道、郧阳路、十堰大道、十堰向东发展快速通道等,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路网、拓展城市空间;紫霄大道连接线工程现场,挖掘机、渣土车、洒水车协同作业,已完成20余万立方米土石方开挖与回填,预计2027年建成通车。
市交通运输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市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目标完成占比居全省第一;争取国债资金1.2亿元,新增额度排名全省第二。
随着西十高铁通车进入倒计时,叠加汉十高铁、襄渝铁路贯穿东西,高速公路“四纵三横”路网持续完善,武当山机场通达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十堰“两小时高铁圈”和“两小时航空圈”不断强化,正逐步成为连接华中、西北、西南经济板块的关键枢纽。
交通格局的变革,不仅便利了人员往来,更催生物流产业蓬勃发展。今年2月,十堰成功入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名单,成为湖北省内与武汉、襄阳并列的三大生产服务型枢纽之一。目前,我市正加速构建一体化、多层级综合交通体系,推进“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同时,升级“堰水进京”“堰水南下”通道,深化与宁波港、武汉阳逻港合作,加快构建铁海联运示范线路,助力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出海”,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通物流“主动脉”。
十堰五衢大道(双高路)建成通车。
产城融合深度推进打造鄂西北辐射核心
8月15日,竹溪县武陵不夜城二期璀璨亮相。项目通过复原竹溪传统民居风貌、打造非遗技艺互动工坊、推出实景民俗演艺等特色内容,让游客从“观光者”变为“参与者”,沉浸式感受秦巴文化魅力,成为十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竹溪县武陵不夜城二期。
作为鄂西北医疗教育高地,优质公共服务是十堰吸引周边区域的重要优势。全市7所高校每年培养数万名专业人才,为区域产业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6家国家三甲医院中,市太和医院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地市级百强医院前十,心脑血管、骨科等专科诊疗能力辐射鄂豫陕渝周边地区,每年吸引超30万人次外地患者前来就诊。今年以来,市太和医院新院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等项目加速推进,“看病到十堰、求学在十堰”品牌效应持续增强,进一步巩固区域公共服务中心地位。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脊梁”,十堰通过精准的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向纵深发展。位于张湾区的紫霄组团七里垭片区“五路两校一园一院”项目建设火热,集金融服务、商务办公、品质居住于一体;茅箭区新能源与智能装备产业集聚效应凸显,驰田新能源矿卡凭借零排放、高续航优势,占据全国细分市场份额前三,迅捷安无人机消防车远销国内外,成为“十堰智造”在应急救援领域的代表。两大区域错位发展、互补共进,推动十堰产业能级不断跃升。
产业聚人,服务留人。十堰深入实施“民生十大行动”,将民生福祉融入城市发展细节:全市新增50余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20个社区幸福食堂、15个儿童友好社区,保障老人安享晚年、孩子快乐成长;人民公园的广场舞、体育中心的健身热潮、社区广场的露天电影,勾勒出市民幸福生活的日常,生动诠释“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惠民”的发展初心。
市民在北京中路与重庆路交会处的小游园里运动健身。记者 张建波 摄
全域协同多点突破拓展城乡发展“辐射半径”
5月8日,竹溪县城关镇金竹广场至竹山县竹坪乡的31路县际公交线路启动试运行。新能源公交车每日3班往返两地,让两地群众告别绕行奔波,为县域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在十堰全域发展蓝图中,这样的突破点不断涌现,推动城乡要素加速流动。
乡村振兴战场上,张湾区主动作为,在推动小水果、蔬菜种植基地提质升级的同时,突破性发展花卉产业,成立全市首家花卉苗木协会,实现小花卉撬动大产业,让乡村成为全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依托优美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显著提升,实现乡村资源与城市消费需求精准对接,探索出乡村振兴特色路径。
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一派美丽田园风光。记者 黄河 摄
县域经济是全域协同的重要支撑。郧西县出台购房奖补政策,吸引进城落户农民、教师和医务工作者购房,带动商品房销售回暖;打造老北街绿色低碳文化街区等夜间经济集聚区,吸引外地人口来此生活、工作。产业发展方面,该县围绕“一主四新”体系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新增大量就业岗位,形成人口集聚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郧西县老北街低碳文化街区。
从中心城区产业升级
到县域特色发展
从文旅产业融合创新
到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十堰正加快构建
“中心城区引领、县域支撑、乡村协同”的
全域发展格局
在迈向鄂豫陕渝毗邻地区
中心城市的征程中
十堰不仅实现自身发展蝶变
更在区域协同中主动担当
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十堰力量
来源:十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