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唐僧师徒取经路上吃的食物,竟对应武穴这些传统美食

美食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内涵与价值不仅体现在味觉的愉悦上,更承载着文化传承、情感连接、艺术创造、哲学思考等多维度的深刻意义。





《西游记》不仅是一部神话小说,更像是一部美食指南。里面的每一道菜都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荤菜还是素菜,都让人食指大动味蕾大开。在《西游记》中明确涉及美食和物描写的章回至少超过30回,其中以神仙宴会,斋僧场景及地域特色饮食为三大主线。这描写不仅丰富了情节,也反映了明代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近年来,随着湖北武穴对西游记文化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吴承恩笔下的美食原型根植于长江流域及江淮流一带,特别是武穴、蕲春等地区。通过系统考察,可以清晰的发现武穴传统美食与吴承恩笔下的美食和食物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绝非偶然,而是蕴含着深厚的地域美食文化源,为研究《西游记》美食原型的探讨提供新的视角和依据。本文结合武穴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饮食文化、食材资源,系统论证武穴美食与《西游记》的深刻关联,揭示其作为《西游记》美食原型的文化合理性。



《西游记》中所记美食甚多,涵盖素斋、野菜、甜点、宴席等多种类型。有的虽名曰仙宴、妖宴,其实皆为人间烟火,写的是唐朝,实际是明代人间家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鄂东、江淮地区农村的饮食风貌。因篇幅有限,现列举部分《西游记》提及的食物回目。


1.第1回(花果山) 猴子们采摘仙桃、异果,烹饪“熟煨山药、烂煮黄精、茯苓薏苡羹”等山野佳肴。 

2.第5回(天庭蟠桃会) 描写蟠桃宴的珍馐:“龙肝凤髓、熊掌猩唇”,以及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场景。 

3.第7回(安天大会)献上“紫芝瑶草、碧藕金丹、交梨火枣”等仙家食物。 

4.第9回(渔樵对话) 渔夫烹制“绿鳖、紫蟹、红虾”,樵夫提到腊肉、野味及山野菜。 

5.第11回(唐太宗魂游地府) 太医院进献“安神定魄汤药”和“粥膳”。 

6.第13回(刘伯钦宴请) 提供“煮虎肉、獐鹿肉、香獐肉”等荤食,以及素斋“榆叶茶、黄小米饭”。 

7.第21回(五庄观) 镇元大仙弟子献“胡麻饭”,后人参果被偷食。 

8.第24回(五庄观偷果) 沙僧提到“酱瓜、酱茄、糟萝卜、醋豆角”等腌菜。 

9.第25回(镇元子捉妖) 人参果需用金器敲落,食用时需清水化开。

10.第54回(西梁女国) 女王婚宴菜单含“玉屑米饭、糖糕、蘑菇、木耳、蔓菁”等。 

11.第67回(驼罗庄) 斋饭包括“面筋、豆腐、芋苗、辣芥”等素菜。 

12.第69回(朱紫国) 宴席有“狮仙(兽糖)、笋芽木耳、黄粱饭”及甜点“蒸酥蜜煎”。 

13.第79回(小儿国) 宴请菜品含“狮糖、粉条、蘑菇、木耳”等。

14.第82回(灭法国) 提到“闽笋、豆腐、面筋”等食材。 

15.第100回(凯旋宴) 大唐庆祝宴有“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蜜调葵”等素菜。

……


一部《西游记》,洋洋洒洒将近百万字,有食物出现的场合数百处。书中食物多以鄂东、江淮菜为原型,如腌腊肉、面筋、粉条等,这与作者吴承恩的足迹和生活背景相关。



《西游记》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吴承恩在书中有许多关于饮食的描写。这些有关饮食飨宴的生花妙笔般的描写,既体现了作者对鲜嫩素食的真心爱好,也印证了明代武穴、淮安地区物产富饶,更重要的是这些描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武穴、淮安的风俗民情。以《西游记》第八十六回原文为例,这处描写野菜席,称野生可食用植物图鉴,唐僧师徒四人降妖后所食的野菜宴中提到的野菜名与武穴(鄂东地区)的对应叫法如下:





武穴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环境,这为当地美食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武穴的美食以鲜、香、辣为主要特色,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擅长运用当地的特产和时令食材进行烹饪。



武穴厨艺美食亦是吴承恩创作源泉。明隆庆二年,吴承恩任蕲州荆王府记善写《西游记》,开篇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描写美猴王与猴儿们聚餐时写下: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饮羹。文中烹法采拮武穴,山药、薏仁乃武穴所产,黄精、茯苓为武穴所出。“煨山药,煮黄精,捣茯苓薏苡” 等动作和植物描写,没一样离开武穴的影子,且“山药、黄精、茯苓、葛根”在武穴、蕲春处处可寻,“山药、黄精、茯苓、薏苡、葛根”都是名贵中草药,皆可在武穴民间菜中窥见踪影。


武穴美食,千古流传千古盛,百年传承百年兴。




《西游记》中的武穴美食
地域特色



黄精是一种神奇的延年益寿之品,有“久服成仙”之说。东晋道士兼医药家葛洪《抱扑子)》中谓“昔人以本品德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故名(黄精),服之十年乃可大得其益。武穴太平山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自古有中草药黄精在此生长。如今,太平山上到处都有野生黄精。黄精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喜欢阴湿的环境,通常生长在森林下的湿润山坡、灌木丛、阴坡和半阴坡。太平山的腐殖质丰富的森林土壤对黄精来说是非常适合的生长环境。黄精有极好的滋补功效,对于治疗糖尿病疗效显著,有润肺、益肾,有抗缺氧、抗疲劳、 抗衰老的作用。能增强免疫功能,增强新陈代谢,有降血糖和强心作用。具有健脾胃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好,还可以滋养脾肾阴气,补气养阴,血不足,内热消渴的疗效。目前,武穴花果山庄总经理彭卫华有意识地借鉴《西游记》元素进行创新,正着手打造武穴西游美食食品厂,加工本地特色食材,如黄精、竹笋、米菜耙等绿色食品,着力开发“黄精炖土鸡”等特色美食,反映了地方美食文化对文学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山药最初叫“薯蓣”。相传唐贞观年间,泰国王子蒋治民(僧名存奘禅师)从暹逻(今泰国)远游至广济建大藏寺居之。大藏寺僧移薯蓣(山药)于寺庙,以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之药来栽种,故称“山药”。后有信众佐以菜肴来滋补身体并传入民间。《本草纲目》记载: 山药能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去头面游风、治腰痛、除烦热、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强筋骨、益肾气、健脾胃、治泻痢、化痰涎、 润皮毛、降血压、抗肿瘤、缓衰老等功效。武穴山药种植历史悠久, 可谓是山药之乡,种植面积达30000亩,年产量达4.5万吨。
茯苓也常被视为神物,并且有金翁、更生、绛晨、伏胎等雅称。《神农本草经》说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魏晋时期,食茯苓以求长生蔚然成风,据载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辞官返乡时,梁武帝即令“每月赐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尔”。可见古人已把茯苓视为延寿珍品。伏苓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茯苓在武穴有着广泛的种植和应用历史。武穴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茯苓生长,当地所产茯苓质地优良。 
根据历史记载,武穴(原广济县)的地理环境适合葛根生长,历史上也有采制葛根的记录。武穴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葛根的生长。在20世纪90年代,武穴的农民开始尝试将野生葛根分化并规模化种植,随后葛根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葛根的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镇痛、升阳,增加脑和冠状血流,改善脑微循环等作用,对高血压、高血脂、 心绞痛、脑血栓、头痛、头晕、突发性耳聋、肺炎、喉炎等疗效显著。有防癌、抗癌,保肝护肝,丰胸美容作用,其在《本草纲目》等古代医书中也有详细记载。




武穴特色美食举例



武穴酥糖。武穴传统的名点,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相传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以黑芝麻、麦芽糖、糯米、桂花等为主要原料,经过炒、烘、碾、蒸、酿、揉、搓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终成人间一味。酥糖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入口即化,甜而不腻,具有治咳润肺作用,还富含蛋白质、碳水合化物、膳食纤维以及钙、镁、铁、锰、锌等多种营养成份和微量元素,是休闲、旅游和馈赠亲朋的佳品,深受人们喜爱。武穴酥糖年产量达4500吨以上,产值超亿元,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武穴酥糖在《西游记》中的体现:书中描写了众多糕点、糖果类的美食,常作为神仙、妖怪们宴会上的点心。吴承恩在品尝到此美味的酥糖后,将其以类似的糕点形象融入到《西游记》中神仙们享用的美食里。


武穴豆泡。武穴豆泡选用当地优质大豆为原料,经过泡发、磨浆、煮浆、点卤等传统工艺制作而成。豆泡口感鲜嫩,豆香浓郁,可用于炒菜、炖汤等,是武穴人餐桌上常见的美食。武穴豆泡在《西游记》中体现:书中有不少斋、素宴的描写,豆制品往往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吴承恩在体验当地饮食文化时,豆泡这种素食被他留意到,并在创作唐僧师徒等人吃斋的情节时,将其以某种豆制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武穴米菜耙。在武穴花果山庄,这里以米菜粑为招牌,其制作工艺独特,口感细腻,手工制作,原汁原味的本土菜系,深受游客喜爱。首先,将糯米和粘米用石磨精细碾碎,直至成为细腻的粉末。接着,把磨好的米粉与水和野菜软萩充分混合,搅拌均匀。在煮制米粑时,先在锅中加入少许猪油和清水,然后一边加热一边将调制好的米粉用小瓢一勺一勺地加入未烧开的热水中。这种美食不仅口感独特,还具有化痰止咳、祛风除湿、调中益气、止泄除痰等功效。《西游记》第86回提到羊耳朵(软萩)野菜名,这一草木植物在中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丰富的别名。在鄂东一带还被称作佛耳草、羊耳草、白头草、鼠曲草、田艾等。米菜粑是武穴一种应节传统特色美食,吃法很多,可蒸可煮、可煎可烤。因而,理所当然的被吴承恩所关注,并将它融入小说创作。吴承恩对山野菜的深厚感情由此可见。

武穴竹笋。武穴太平山是“楠竹之乡”,面积广,质材好,堪称鄂东之最。这里漫山遍野都是肥壮的竹笋。竹笋美食的制法闻名遐迩。制法过程:先在热锅中倒入少许油,随后加入肉丝进行煸炒,待肉丝变色后即可捞出。接着,再次在锅中加入少许油,放入蒜片爆香,然后依次加入野山笋、尖椒和红椒,翻炒过程中加入适量盐和少许耗油。当食材翻炒均匀后,倒入适量高汤,待水开后,分次加入水淀粉进行勾芡。最后,在出锅前淋入少许香油,并加一点盐调味。这款太平野山笋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促进消化、辅助减脂、增强免疫力、预防大肠癌等药用功效。野山笋是武穴游鸿苑最有名、最受游客喜爱的菜肴之一。竹笋在《西游记》中是一种特别受欢迎的素菜,出现在多个场景中,显示了笋在当时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西游记》中对武穴(鄂东地区)美食文化的描写,对当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这些描写为研究明代饮食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饮食细节,我们可以还原明代武穴地区的饮食风貌,为地方饮食文化研究提供参考。例如,小说中多次提到的"米酒",就是武穴地区的传统饮品,至今仍是当地特色。



其次,《西游记》的广泛传播为武穴美食文化提供了展示平台。随着小说的流传,其中蕴含的武穴美食元素也得到了传播,这为当代武穴美食文化的推广提供了契机。当地可以借助《西游记》的文化影响力,开发相关美食旅游产品,如"西游美食之旅"等。


最后,这些描写启示我们要重视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武穴应当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饮食理念,推动地方美食的创新性发展。例如,可以开发"西游宴"等主题餐饮,将文学经典与地方美食有机结合,既传承传统文化,又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总之,武穴美食绚丽华美,琳琅满目,的确是美食天堂。通过对湖北武穴美食文化和《西游记》中饮食描写的研究,可以发现武穴美食文化在《西游记》中存在多方面的呈现。无论是具体的食物描写,还是宴饮场景的铺陈,亦或是饮食习俗的刻画,都与武穴地区传统美食文化形成了深刻的呼应关系。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和文化价值,也为挖掘和传承地方美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学作品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湖北武穴的美食文化。武穴也必将成为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作者丨吴学书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