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碧波荡漾的水渠
蜿蜒86公里
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
至今仍滋养着8万余亩良田
沿途
垂柳依依,草木葱茏
一幅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展现开来
今年8月15日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幸福渠不仅是宜都人民的“生命之渠”,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有力印证。
作为全省重要的水情教育基地,幸福渠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这条“荆楚红旗渠”发生了哪些变化,幸福渠精神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夏末时节,记者走进幸福渠,近距离感受这条英雄之渠的脉动与生机。

战天斗地,万人铸就英雄渠



“那时候,我们靠的是钢钎、铁锤和一双手。”在陆城街道龙窝村三组,76岁的陈泽伟老人回忆起修渠的岁月,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1966年,年仅16岁的陈泽伟与同村青年奔赴聂家河镇肖家隘村,参与幸福渠二期扩建工程。打钎、凿岩、放炮、抬条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成为他一生难忘的记忆。
“修渠的日子异常艰苦,我们穿着草鞋,在村里的老榨坊打通铺,两个月才能吃上一顿肉。天不亮就开工,直到夜幕降临才收工。”老人感慨道,“但一想到修渠能灌溉万亩良田,大家浑身是劲,再苦再累也值得。”

陈泽伟是当年万名修渠人的缩影。1958年,为解决宜都灌溉难题,5万群众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历时10年,在崇山峻岭间凿出这条“人工天河”。
据统计
修建幸福渠累计投工1200万个
开挖土石方450万立方米
52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在幸福渠展馆里,简陋的头盔、锈迹斑斑的铁钎、破旧的手电筒……这些老物件无声诉说着修渠人的艰辛与坚韧。渠首高地上,李凤昆、张力华夫妇的墓地静静矗立。1958年,时任宜都第一县委书记的李凤昆带领县委一班人决策修建幸福渠,夫妇二人为工程呕心沥血。后人遵照遗愿,将他们的骨灰合葬于此,永远守护这一渠清泉。
“如果把当年挖砌的土石筑成1米见方的墙,可以从香港延伸到哈尔滨。”宜都熊渡电业董事长周喻动情地说,“在那个没有机械化的年代,人们凭借信仰与汗水创造了人间奇迹,这就是宝贵的幸福渠精神:不畏艰险、敢为人先、勇于牺牲、无私奉献。”

碧水长流,润泽万民惠千秋



1967年7月1日,幸福渠全线通水;1969年底,工程全面竣工。从此,10万亩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宜都人民彻底告别了“望天收”的历史。
在聂家河镇邓家桥村,幸福渠主渠在此分叉,一支流向姚家店镇望城岗水库,一支奔向枝城镇。分水之处,孕育了更多的希望与丰收。站在分水闸旁,金黄的玉米地与挂满枝头的柑橘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
“幸福渠是我们村的‘命脉’,再旱的年景也不愁灌溉。”邓家桥村村民向常全一边整理晒场的玉米,一边感慨。村党总支书记章运诚介绍,依托幸福渠的水源优势,村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24年人均收入达25501元,村集体收入73万元,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在姚家店镇油榨坪村,建于1969年的谢家棚渡槽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枯水时引渠灌溉,丰水时造景添彩。”村党总支书记邓少杰说。如今的幸福渠全长86公里,配套沟渠总长超1700公里,灌溉面积8.12万亩,是名副其实的“幸福之源”。
2023年,宜都市启动幸福渠综合整治工程。清淤、硬化、加固……整治后的幸福渠焕发新生,通水效率大幅提升,从熊渡电站放水到望城岗水库的时间从3天缩短至11小时。
按照“一条路、一路景、一张网、一渠水”的标准,宜都市正推动幸福渠提档升级:沿渠修建21.5公里马拉松赛道;以村为单位打造幸福渠景观带;渠内直灌口连上互联网;通过管道引渠水为宜都城区提供生态补水。

精神永续,薪火相传谱新篇



8月12日一大早,宜都幸福渠红色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邹享武驾车来到位于渔洋河畔熊渡电厂的办公室。当日,宜昌市内一家单位要在这里开展“重走幸福渠”主题党日活动,他要提前来做准备工作。
“这段时间,来幸福渠开展党建活动的单位比较多,几乎没有空档。”邹享武透露,自从幸福渠被评为全省水情教育基地后,这里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1.1公里的幸福渠精神党建示范带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为传承红色基因,熊渡电业与聂家河镇政府共同打造了1.1公里党建示范带,拍摄《幸福渠的故事》电视片,并举办摄影、诗词大赛。新修建的幸福渠展馆即将开放,成为红色教育新阵地。
在幸福渠发源地聂家河镇,粮食金黄,瓜果飘香。镇党委书记水源表示:
我们发扬幸福渠精神
牢牢稳住‘三农’基本盘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绘就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
生动图景
“幸福渠修好后,宜都市利用灌溉多余的用水,于1970年建成聂河电站。并以此为基础,沿渔洋河陆续修建了熊渡、金滩、金桥、金涧、香客岩五座水电站。”周喻认为,幸福渠精神是不竭的动力,激励宜都人民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推动宜都从农业大县蜕变为工业强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市。

“幸福渠不仅是灌溉之渠,更是英雄之渠。1998年抗洪时,它发挥了重要作用。”周喻深情地说,“作为全省水情教育基地,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它的历史,让幸福渠精神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