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98抗洪坚守荆江43天 宜城抗洪突击队27载不改军人本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孝军 通讯员 汤伟峰 郑新涛 张利平

清晨5时30分,56岁的周克乐跃入汉江。每天畅游半小时,是他坚持了27年的习惯。

“水是有脾气的,这一秒风平浪静,下一秒就可能风急浪高。”他说。

27年前,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襄樊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炮兵团22名官兵闻令出征,其中宜城市8名优秀预备役军官主动请战,共同组成抗洪突击队。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堤坝,以冲锋舟为“生命之舟”,圆满完成搜救、抗洪、转移等任务。

时间拉回到1998年8月3日。“下午3点团部集结,立即奔赴抗洪一线!”身为襄樊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炮兵团的一员,周克乐接到命令。和他一起抵达集合点的,还有张新建、王启业、李晓松等22名官兵。16时20分,宜城抗洪突击队出征。

8月4日4时,抵达监利人民大垸农场;12时,接到任务——有一个刚生产的产妇和婴儿被围困在江堤,需要转运到后方医院。

时年25岁的李晓松主动请缨,趴在冲锋舟前的铁板上进行瞭望和指挥,汗水很快勾勒出清晰的人形轮廓。冲锋舟靠岸时,他跃上岸边,一手抱起婴儿,一手搀扶产妇,将二人护送上船。

那些天,队员们清晨6时上艇,直到天黑才收队。太阳的曝晒加上湿热的环境,大家都变成红脸“关公”。第三天,衣物没盖住的皮肤就开始脱皮。热得实在没有办法,徐昌华把迷彩服打湿了穿在身上,很快一圈圈的盐渍又显露出来……

在石首市小河口镇神皇洲村转移群众时,周克乐右眼角被树枝划伤,鲜血直流。来不及消毒、救治,他拿手一抹,忍着疼痛又赶赴下一个救援点,从此落下了一条10厘米长的疤痕。

8月14日,张新建在监利三洲联垸进行搜救时,发现一位老人落水,他立即跳入洪水中,手推肩托,把老人送上冲锋舟,自己却呛了两口脏水。

从8月3日抵达到9月14日撤离,突击队在43天里累计出动冲锋舟4382航次,航行3.5万多公里,解救、转移群众6286人,抢运物资2.3万件,“生命之舟”在灾区百姓心中深深扎根。

归来后,22名官兵分别受到省、市、县表彰,其中周克乐、张新建荣立三等功。

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这次抗洪的经历和精神时刻激励着大家前行,每一次急难险重现场都有他们的身影。

2001年8月,宜城市区遭遇严重内涝,时任小河镇武装部长周克乐带领50多名救援人员跳进水中,一天疏通了3公里的盘岗渠。2004年10月,时任大雁工业园武装部长的王启业接到命令,“造纸厂堆料场发生火灾,马上组织救援!”他立即组织20多人对草垛进行翻堆、灭火,持续30多个小时。

多年来,在麻竹高速、小河新港、南水北调移民搬迁等宜城市重点项目(工作)现场,这些退伍不褪色的勇士们,始终冲在一线,实干担当。

2013年,建设麻竹高速汉江大桥需要拆迁小河镇民政村三组7户村民房屋,时任小河镇党委副书记的李晓松连续十多次入户倾听、咨询政策、现场摸排,终于在一周内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连续多年,宜城市PM10等指数在襄阳市各县(市、区)排名倒数,百姓的投诉不断。

2021年,徐昌华被任命为宜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办公室负责人。他多次深入一线,摸排数据、制定方案、督促整改,在全市牵头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于2024年圆满完成重污染天数下降、优良天数上升的大气污染治理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宜城的天更蓝、水更绿、城更美。”他说。

27载岁月流转,这群老兵退伍不褪色,在基层岗位上续写着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27年前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那种精神早已化作血脉里的担当,在岁月中愈发醇厚。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