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15公里渠道放水8天才能到长德泉村,今年8个小时就进了田,这水不仅流进了渠里,更流进了咱老百姓心里!”烈日炙烤下,长德泉村的农户望着汩汩清泉涌入稻田,忍不住连连称赞。

当前正值抗旱关键期,梅川镇党委政府以作风建设的“为民初心”为引领,以“修得好、清得好、统筹好、反响好”为标尺,统筹推进北灌区建设与抗旱保收工作,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为秋收丰产打下坚实基础,更以实干担当架起党群“连心渠”。
修得好:北灌区畅通“大动脉”,破解多年抗旱难题
作为农业大镇,抗旱历来是梅川镇农业工作的“痛点”——渠道老化、渗漏严重,下游村庄“望水兴叹”。去年以来,武穴市委、政府将北灌区项目建设列为重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20.65亿元,其中涉及梅川镇修建渠道40公里、加固险段260处、新建节制闸11座。今年抗旱中,焕然一新的北灌区成为“输水主力军”,水流速度较往年提升80%,长德泉村等水利末端区域彻底告别“渴水”历史。“工程建在田间,实效写在群众脸上。”北灌区的投用,正是武穴市以基础设施建设回应群众期盼的生动实践。

清得好:干群合力“疏经络”,确保活水到田头
“李云二支渠清淤那天,镇村干部和村民一起跳进渠里铲淤泥,那场面真叫一个齐心!”李云二村党支部书记刘堂兴回忆道。梅川镇坚持“一盘棋”思维,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2800余人次,对全镇所有支渠开展“拉网式”清淤,累计清理杂草淤泥540吨。镇抗旱专班技术员全程驻点指导,确保渠道“毛细血管”畅通无阻。群众感慨:“干部带头干,水渠干净了,干群关系也更亲了。”

统筹好:科学调度“一盘棋”,滴水归田保丰收
面对持续旱情,梅川镇创新建立“三级联防”抗旱机制:精准配水,按“先急后缓、控近送远”原则,镇防汛抗旱指挥部每日早、晚会商分析各区域墒情,绘制“旱情分布图”,为精准配水提供科学依据;三水联动,统筹29个水库、五大河流、642口塘蓄水,在降雨前对池塘、渠道口进行封堵“接水”,缓解支渠末端供水压力;技术到田,农技人员下沉田间,因地制宜推广水稻耐旱品种及花生、芝麻、中草药等抗旱作物,引导秸秆覆盖等节水技术,让每一滴水“物尽其用”。“现在放水有镇专班负责,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抢水了!”许家铺村种粮大户的感慨,道出了水资源科学调度的成效。

反响好:作风转变“润民心”,旱情之下见真情
“干部作风实不实,就看关键时刻顶不顶得上。”梅川镇将抗旱一线作为检验党员干部作风的“试金石”。镇领导班子包片驻村,62个村级党支部组建“送水服务队”,帮助孤寡老人、弱劳缺劳农户引水浇地;镇设立“抗旱热线”,第一时间响应群众诉求。2025年7月23日,梅川水库开闸放水第一天,长德泉村民自发组织起来,要给政府送感谢信:“盼了这么多年的灌溉难题,今年终于解决了!”镇领导婉拒了村民的好意:“为群众办实事是我们的本分,群众满意的笑脸就是最好的锦旗。”这一幕感人至深的场景,正是梅川镇党员干部与群众鱼水情深的最好见证。

一场抗旱攻坚战,打出了梅川镇“水利工程”的硬实力,更打出了“党群同心”的软实力。梅川镇党委政府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作风建设的答卷写在潺潺渠水中,写在丰收在望的稻田里,更写在群众满意的笑脸上。旱情终将过去,但梅川镇干部与群众同心同行的故事,必将如这北灌区的活水一般,绵延流淌,润泽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