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新画卷——武穴市“千万工程”走笔

7月25日,全国农村厕所革命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在“鄂东明珠”武穴盛大启幕,来自全国的乡村建设者齐聚这座长江之滨的活力之城,共探“千万工程”在荆楚大地的生动实践。

“我们正围绕‘点上重出彩、线上变精致、面上更美丽、村村有活力’目标,推动镇村打造‘千万工程’2.0版。”武穴市委书记、市长查俊介绍,2022年以来,武穴市实施乡村振兴“千万工程”三年行动,以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为抓手,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盛夏,湖北日报农村版全媒记者踏访广济大地,探寻这片承载“广济天下”历史底蕴的热土,如何以“千万工程”为抓手,在1246平方公里的长江之滨,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厕污共治疏通乡村肠胃

艳阳高照,龙坪镇五里村的污水处理站内,太阳能一体化设备正吸收炙热的阳光,并转化为动能支持设备运转。

“家家户户基本都在屋边自建了化粪池,一开始,村民并不愿意再动土改造。”五里村党总支书记胡国中就带领村委会成员,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就是要让大伙儿知道,自建的化粪池标准低,生活污水会渗入地下,时间长了,不仅会污染地下水,自家周围也会有臭味。”

村民王艳华是“钉子户”,一年后发现邻居家周围没有臭味,自家周围的臭味招来很多小飞虫,便来到村委会表示愿意改造户用三格式化粪池

标准化大三格化粪池和环保终端在建设前同样受到村民排斥,村民认为污水处理站在自家门口肯定会有气味。建起来后,村民有了截然相反的看法,纷纷要求下一个建在自家门口。

“按照标准建起来的污水处理站不仅没有臭味,更像是一座小的化肥厂。”胡国中的底气是,村民生活污水通过户用小三格收集后汇集到大三格化粪池进行预处理,再进入太阳一体化处理设施进行厌氧、缺氧、好氧处理后达到二级排放标准,最终成为周边小菜园和口袋公园的浇灌水源。经过测算,每年回收利用后的水可节省农业用水成本1.2万元。

曾经的五里村天气热、味道重,如今管道接到家家户户,都从地下走,村里环境大变样,五里村也被列入湖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村。

在武穴的乡间田野,“厕污共治”正悄然改变着农村的模样。武穴通过多元化筹资、生态化治理、一体化推进、市场化运作“四化同步”,在“厕污共治”的探索之路上大步前行。

市本级每年拿出6000万元“千万工程”建设行动奖补资金。群众参与的热情如同燎原之火,“千万工程”三年行动建设村累计募资1369.4万元,筹工投劳18823个,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破解了资金难题。

工程建设中,村级自建模式在技术要求不高的三格式化粪池建设中大显身手。市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指导,让800余名乡村工匠快速成长,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对于技术含量高的工程,采取招标建设模式当仁不让,武穴市第二批121个村的污水治理项目就被央企南水北调集团成功“拿下”。而投资额不超过400万元的小型项目,镇村合作公司共建模式则展现出强大活力,全市12家镇村合作公司营收超3500万元,净利润365.6万元,反哺35个试点村,形成了良性循环。

同时,三种“厕污共治”模式在武穴大地上各展风采,1572个自然湾旧貌换新颜。纳管处理模式为近城镇村庄量身打造,2000元的户均造价经济实惠,16.7%的占比让不少村庄受益;集中式处理模式扎根远离城镇且居住集中的平原村庄,8000元的户均造价换来洁净环境,23.4%的占比彰显其价值;分散式处理模式则贴心服务居住分散的村庄,3000元的户均造价性价比颇高,59.9%的占比成为主力军。

截至目前,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99.42%,生活污水治理率67.5%。已完成厕污改造12.86万户,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终端190座。“武穴市厕污共治”经验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环境整治扮靓乡村脸面

干净整洁的彩色步道直通梅川镇许家铺村,《桃花源记》中描绘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此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三个孩子都在城里打工,摘点梨子等他们回来带走。这小小的一分地之前荒着,现在种点水果好得很。”62岁的村民夏桂花,在房前屋后种满了梨子、橘子、柿子等果树。

“原先村民的房前屋后都堆满杂物,村子看起来乱糟糟的。”许家铺村党支部书记张敏介绍,村委会出资给村民建起“四小园”围墙,村民自己翻地耕种,全村227户房前屋后都有了“四小园”。如今的许家铺村蝉联两届全国文明乡村,成了周围村庄村民饭后休闲散步的首选地。

在乡村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武穴市敞开大门广纳良策,一线调研的脚步踏遍了每个角落。从全国精心挑选的10支规划“智囊团”,60名专业规划师组成的队伍,用3个月时间沉到村里、钻进垸场、走进小组,采集村情民情、资源数据。乡村能人、村小组长、村书记主任这些“村里的明白人”围坐在一起,村级征求意见会开得热火朝天,垸场夜话会聊到星斗满天,19000多条群众意见像涓涓细流汇入规划的江河,让规划草案既带着专家的“专业范”,又沾着田间地头的“乡土气”。群众满意度超98%的亮眼成绩,正是这场开门编规划最好的“成绩单”。

2022年以来,159个市级三类村、20个二类村、5个一类村如繁星般点亮乡村,环仙人湖、仙姑山的美丽乡村示范带将一个个美丽乡村串联成景。三年间,9283处破旧危房被彻底清除,1.3万个“四小园”如满天星散落武穴各村。村庄日常清洁实现了全覆盖,自2020年被授予“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后,2022年又摘得“湖北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的“金名片”,让武穴的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基础设施强壮乡村筋骨

夜幕降临,大金镇苏垴社区宋煜垸入口小池塘的景观灯带已经亮起,暖色的灯光照亮水面,倒映出塘边房屋墙上的山水画,顺着屋巷灯光向上而行,共享书屋门口的游泳池里弥漫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不敢相信之前这里荆棘丛生,连猪都进不来。”看着游泳池里戏水消夏的场景,苏垴社区党总支书记宋国政感慨万分。

三年间,不仅是宋煜垸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整个苏垴社区拆除旱厕31座、猪圈牛栏38处、破损房屋132间,群众没有要一分钱赔偿。粉刷破旧墙面9300多平方米,拓宽整建29条垸场巷道,建好了文化广场、共享书屋、共享游泳池等文体设施。

多村联建模式让村庄抱团发展,统一建筑风貌,完善的设施配套让居住条件芝麻开花节节高。450余公里“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像一条条灵动的“毛细血管”,串联起乡村的各个角落,让出行更顺畅、物资流通更高效。

基础设施建设如同为乡村发展搭起“骨架”,武穴市整合2亿元项目资金,携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武穴北灌区等项目,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统筹推进中焕发活力,为农业生产注入“强心剂”。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内交通不便、遇雨便涝、遇晴则旱的“望天田”的原有状况,逐步建成“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沟、渠、桥、涵、闸等配套齐全的高标准农田。现在农业基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高。

一张张亮眼的名片见证着武穴的成长: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上桂、苏垴等10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乡村美 人才归

在四望镇高垴村,95后张美芬是被和美乡村吸引返乡的最年轻的一批人。2024年9月回到高垴村,她决定把村里几栋破旧房屋修缮成“望山别院”农家乐。

“今年3月正式开业,村里面免费提供营业场所。如今一到节假日和周末,每天10多桌客人。”张美芬现在干劲十足,除了餐饮,还做起烧烤、茶饮等业务。

“童年都是踩着猪屎长大的,现在村子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决定回来了。”大法寺镇上桂村的桂莉莉也是返乡青年的优秀代表。之前在武汉做服装生意,如今在上桂村组建起小团队开展农产品电商带货。高峰期一天可以销售1000多斤菜籽油、腐乳等特色农产品,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网红,周围村庄不少年轻人来找她“取经”。

如今,全市休闲农业已勾勒出多元融合的生动图景,串联起农事体验、农家乐、果品采摘、乡村旅游、特色生态养殖、垂钓餐饮、康养体验、农业研学等丰富业态。目前,4700名从业者撑起农文旅新天地,其中4200名农民在此扎根就业,带动480户农户增收;年接待游客33万人次,4.93亿元总投资催生出8570万元年营收,更孕育出1个国家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同时,乡村治理的“领头雁”队伍持续焕新:“雏雁培育”三年行动厚植后备力量,579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通过村(社区)两委届中评估层层淬炼,蓄势待发。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平均年龄41.78岁,较上届年轻了7.8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每年培育30余名“新农人”,大学生乡村振兴专干的新鲜血液持续注入,为基层一线增添青春动能。295名第一书记、332支驻村工作队964人全脱产下沉,实现村(社区)全覆盖,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锻造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人才归 产业兴

人才回归为乡村产业注入澎湃动能,创新模式驱动下的发展引擎持续轰鸣。湖北伟博粮油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构建“种粮一体化”生产矩阵,以稻谷加工、烘干为支点,辐射服务面积达101800.9 亩——其中托管土地6064.9亩,签订优质稻订单61055亩,烘干粮食34681亩,助农每亩增产10公斤。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公司搭建起专家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科技小院、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和标杆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7个科技合作平台;借势梅川河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与黄冈农科院携手打造黄冈市首个“院镇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聘请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陈展鹏担任首席专家;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再生稻专家黄建良、省农科院郑威博士富硒研发团队,共同研发的“一尖香”牌系列有机硒秧荪米,一举摘得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

返乡创业企业的成长轨迹尤为亮眼。湖北聚耕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龙坪镇规划流转土地12000亩,一期已在朝阳村落地2000亩,二期向文村2500亩稳步推进。面对土地流转、整合及价格等难题,该局联动龙坪镇党委政府,会同村两委干部入户走访,以“小田并大田”模式破解困局:将土地流转价格从以往每亩200—300元统一提升至每亩600元,通过“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三方联动实现规模化种植,赢得多方点赞。同时对接大中专院校引进先进技术,推行萝卜与黄豆、油菜轮作模式,搭配智能无人机灌溉系统与病虫害远程监测系统,既保产量品质又护生态底色。2024年该企业产出萝卜12000吨,创产值1500余万元,带动农民增收300余万元;企业法定代表人获授武穴市劳动模范称号,预计2025年将实现产值36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700余万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建成1个农业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农业科技小院;锚定油菜、生猪两大主导产业,深化“政企银保村”协同模式,打造“油稻”万亩核心示范基地6个,生猪产业集群规模突破60亿元。电商版图持续拓展,培育5个电商专业村、10支农村直播团队,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点实现“统仓共配、一键转邮”全覆盖,2024年完成限上网络销售额4.86亿元。大话嘻游动物王国、广济云端等2个投资超2亿元的地标文旅项目成功落地,将于今年开门迎客。近3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分别高于全省、黄冈平均水平,且较城镇居民增速快2.63个百分点。

如今,“村级合作社+市场主体+农户”三级经营体系扎实落地,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强化,适度规模经营成效显著。11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2家镇村合作公司实现营收4680万元,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全部“清零”,让乡村产业既有“颜值”又有“价值”。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