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邓兰舟:大山深处的幸福“摆渡人”

在宜昌五峰大山深处,有一位农村客运司机,17年如一日,载着村民安全走出大山,义务为他们带货10万余件。

他就是被村民们称为幸福“摆渡人”的邓兰舟。

01

清晨5点,海拔1600多米的宜昌五峰麦庄村大岩屋发车点还浸在晨雾里,邓兰舟已在旁边的小木屋里简单洗漱完毕。为了保证6点准时发车,让山里老乡赶早到镇上办事,他常年住在山上。

这条从麦庄村到五峰镇的客运线,单程40公里,海拔落差超1200米,全程是险峻的盘山公路。可17年来,邓兰舟握着方向盘的手从未松懈,他安全行车90万公里零事故,成了8000余名村民最信赖的 “领路人”。

村民伍建阶带来3大麻袋洋芋,邓兰舟跟他合力一袋一袋抬进后备箱。伍建阶笑着说:“兰舟帮我们带货从不收钱,有他在,我们住山上也像在城里一样方便。” 驾驶台上那本磨得发亮的笔记本,记着10万余件物资的流转:村民需要的种子、留守老人的降压药、茶农的新采茶叶……每一笔都对应着村民的生计。

近两小时车程到镇后,村民们陆续下车办事,邓兰舟却转身拿着笔记本扎进市集。“你要的篓子15块一个,带一个够吗?” 他对着微信电话确认采购清单,从农资农具到生活用品,一一记在本子上。中午12点,他又载着满车货物往山上赶。这辆穿梭于云雾的通村客车,为留守老人捎带的药品等,琐碎细小却筑起城乡互信的桥梁。

02

起初是他一个人记清单、跑市集,后来越来越多村民找他捎东西,他的笔记本换了一本又一本。直到 “邓兰舟车队” 成立,义务带货的身影从一条线铺成了一张网:9名司机分工协作,有人负责记单,有人专跑采购,日均运送货物超300件。

“我们都在学他,免费带货,给老百姓帮忙。” 车队队长王玉林说,现在全镇6条农村客运线,都成了 “移动货站”。

更动人的是那些藏在货物里的故事:暑假里,大学生小李坐着他的车回麦庄村看奶奶,“他的车方便,能让我多陪陪孤单的奶奶”;有在外工作的年轻人托他给家里捎智能音箱,“让爸妈能随时听见我的声音”;还有茶农通过他的车把新茶送下山,再把城里的冷链箱捎上来——这辆客车早已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串起亲情、生计与希望的纽带。

03

今年,当 “全国劳动模范” 的奖章挂在邓兰舟胸前时,他最惦记的还是第二天的发车:“山里人等着我带菜籽和洗衣机。” 可这份 “惦记” 里,藏着他17年的骄傲——“很多孩子是我看着长大的,小时候背着书包坐我的车出山,现在有了工作,又坐我的车回来建设家乡。”

他的坚守早已超越了“客运司机”的身份。在五峰大山里,“邓兰舟” 三个字成了 “靠谱” 的代名词:村民信任他带货不赚差价,孩子记得他冬天帮擦去书包上的雪,年轻司机以加入“邓兰舟车队”为荣。90万公里的山路里,他没算过自己帮了多少人,却让 “义务带货” 成了全镇的默契,让 “脚踏实地、奋发进取” 的劳模精神,顺着车轮印刻进了山乡的肌理。

清晨6点,客车准时驶出大岩屋发车点,引擎声打破山间寂静。邓兰舟握着方向盘望向窗外——这条路他走了17年,载过村民的农资农具,载过老人的药,载过孩子的书包,更载着大山里的人对好日子的期待。

邓兰舟说自己就是个 “摆渡人”,而这90万公里的车辙,早已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座通往幸福的桥。

(长江云新闻记者 许可 编辑 桂亮 美编 王子煊)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