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数字教育看湖北(二) “知·行·创”课程体系塑造未来学校新样态 ——看小学阶段数智教育的湖北实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 实习生熊静怡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星屿学院,3000平方米的未来学习中心颇受学生们欢迎。这里既是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体验区,也是学生项目式研究学习的创客室。学生们以自主体验、小组合作、STEAM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进行人工智能学习旅程。

5月10日,该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项目式主题课程——六年级《AI火星车救援挑战》,在这里进行慢镜头“切片式”展现,让来校观摩的嘉宾在AI助教、助学、助评等环节中,沉浸式体验AI赋能的未来课堂。

在星屿学院的不同空间,学生们借助学校老师搭建的“探测分析师”“精工制作师”等多个AI专属智能体,兴致盎然地开展前置性学习探索、拼装编程、沙盘演练、火星车模型测试等活动。六一班方彦博同学借助建模系统和专属智能体设计、制作了一款个性化3D车标,他一脸兴奋地说,“真切体验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感受到了中国科技的强大。”

神龙小学教育集团是我省智慧教育创新发展的样板,曾获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基地、全国科普创新示范校等诸多国家级、省级奖项。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重塑全球教育格局。”神龙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韩瑾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教育部明确要求, 2030年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集团多年来致力于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和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正构建出具有范式意义的“知·行·创”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努力打造现代化校园,塑造未来学校样态。

韩瑾说,该课程体系通过“通识奠基——实践深化——创新突破”的梯度化路径,破解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结构性矛盾,课程结构充分响应教育部“分层分类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必修——选修——特修”的弹性学习框架,为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可复制的课程建设路径。

“知课程”作为通识感知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内容紧密衔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数字设备体验”“身边的算法”模块,通过VR沉浸场景交互、可编程积木装置搭建等具身化实践,引导学生感知技术原理与社会关联,建立“技术服务于人”的伦理意识,培育适应智能时代的AI基本素养。

“行课程”作为实践应用课程,是学生的选修课。课程围绕“体验理解——系统应用——综合提升”的设计思路,形成从生活场景体验到技术迁移应用的学习闭环。其中,一二年级为生活启航,通过趣味化操作建立基础认知;三四年级为系统探秘,学生可通过调试机械狮鼓点节奏、优化机器狗快递路线等,理解“硬件控制——算法设定——场景适配”的协同逻辑;五六年级为跨域突破,聚焦社会真实需求实现深度应用。

“创课程”作为创新突破课程,是针对高潜力学生设计的特修课。依托“校——企——研”协同创新机制,通过真实产业场景驱动深度攻关,强化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力。如,在《火星登陆车》开发中训练抗干扰视觉模型,利用图像增强技术提升沙尘环境识别准确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璋称,神龙小学教育集团对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探索,验证了基础教育阶段AI教育的三重可能性 :认知启蒙的普惠性、实践突破的有效性、创新培养的可行性。实施经验表明,通过课程分层设计、技术深度融入、生态协同创新,能有效突破师资能力瓶颈与资源约束。随着“人工智能+”战略的深入推进,这种融合政策导向与实践智慧的课程范式,或将成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参照系。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