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全国劳模郭韶智: 从长江边的优秀学子到核黄素产业的“技术舵手”

2025年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作为受表彰的一员,湖北广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武穴分公司总经理郭韶智身着正装,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全国劳动模范”奖章,这枚闪耀的勋章,是对他扎根化工生产研发一线34年的最高礼赞,更是中国核黄素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时代印记。




少年逐梦,在长江之滨埋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1969年10月,郭韶智诞生于长江北岸的湖北武穴,这座孕育了禅宗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千年古城,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求真务实的品格。198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武穴中学,在多位武中老师的循循善诱和思维启迪下。在1988年高考预考中,郭韶智以总分全校第一的成绩惊艳师生。



同年盛夏,郭韶智收到北京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在北理工的四年时光,他泡在实验室的时间比宿舍还多,不仅系统掌握了有机合成、生物发酵等核心技术,更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了多项精细化工中间体的研发项目,为日后深耕核黄素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扎根故土,在技术荒原中开辟产业化新途


1992年,郭韶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烟台原兵器工业部一家雷达导航系统研究所工作。不久,因家乡召唤而毅然放弃烟台工作单位义无反顾的返回武穴,成为了广济药业一名基层技术员。他的选择,让同事们看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



1993年,广济药业斥资百万美元从俄罗斯引进核黄素高产菌株实验室技术,却在工业化转化时陷入技术困境。关键时刻,已升任研究所所长的郭韶智主动请缨,带领攻关小组住进车间。1270个日夜,他们在发酵罐旁搭起行军床,2556次实验记录,终于在1996年春日迎来突破——通过优化培养基配方、创新温控曲线、改良分离工艺,生产成本下降43%。当第一罐工业化核黄素晶体析出时,车间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项“核黄素基因工程菌工业化生产新工艺”经中科院院士团队鉴定为“国际首创”,199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彻底改写了中国核黄素依赖进口的历史。


1996年,郭韶智在分离工段发现新难题:发酵液固液分离效率仅60%,既浪费原料又增加治污压力。他带领团队蹲守离心机旁200多个日夜,400余次实验后首创“高分子絮凝预处理方法”,使分离效率提升至75%-80%;同年10月,又发明“助滤稳定无机物质法”,不仅节约30%生产成本,更让废水COD排放降低40%,为后续环保验收奠定基础。


1999年,他敏锐捕捉到饲料添加剂市场的缺口,主持开发国内首款“饲料级核黄素80%微粒”,填补国内空白并主导起草国家标准,该技术被列入《中国禁止出口技术目录》,当年为企业创造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创新领航,在产业变革中铸就全球竞争力。从技术骨干到企业高管,郭韶智的创新视野始终瞄准国际前沿,他主导的“三代技术革命”重塑了全球核黄素产业格局。



菌种迭代,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


2009年,面对国际同行在第三代高产菌种上的技术封锁,他牵头成立专项攻关组,联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历经3年500余次菌种诱变实验,成功实现“核黄素第三代菌种工业化工艺”突破。新菌种发酵单位突破20000U/ml,配合优化后的流加培养技术,使广济药业的核黄素产能突破5000吨/年,占全球市场份额35%,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该技术201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评审专家评价:“这是中国核黄素产业从‘规模扩张’到‘技术引领’的里程碑。”



针对发酵行业普遍存在的高浓度废水难题,郭韶智带领团队研发“多效蒸发-膜分离耦合技术”,从废水中回收高纯度菌体蛋白作为饲料添加剂,不仅每年减少COD排放2000吨,更创造副产品收益800万元。在武穴大金生物产业园建设中,他创新“高整低填”土地平整方案,利用厂区高差实现废水自流处理,节省基建投资1200万元,园区绿化率达35%,成为湖北省绿色工厂典范。2019年,他主导开发的“绿色有机非转基因VB2”通过欧盟EFSA认证,打破欧美企业在高端品规的垄断,当年出口额激增40%。


作为管理者,郭韶智首创“技术-成本双轮驱动”模式,将生产车间划分为独立核算单元,推行“班组KPI考核+全员创新提案”制度。仅2023年,一线员工提出的127项工艺改进建议中,38项实现产业化,节约成本1500万元。在他的推动下,广济药业武穴分公司连续8年净利润破亿,2024年利润率达18.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时代匠心,在细微处彰显大国工匠本色


翻开郭韶智的工作笔记,既有工整的实验数据,也有随手记下的生产痛点:“2017.3.15 精制工段真空泵异响,需检查气液分离器滤网”“2020.8.22 欧盟客户反馈颗粒流动性问题,建议引入气流粉碎分级技术”。34年来,他对每个关键工艺节点的参数调整,都坚持亲自测算验证。


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到5次湖北省科技奖,从省政府津贴专家到全国劳模,郭韶智始终保持着技术人员的纯粹:办公室陈设简朴,唯一的“奢侈品”是满墙的技术资料;出差时总把节省的差旅费用作研发经费,自己却常坐经济舱、住快捷酒店。


郭韶智的科研轨迹,清晰勾勒出中国核黄素产业的进阶之路,如今,站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节点上,郭韶智又将目光投向生物可降解材料、天然产物提取等新领域。他领衔的“核黄素磷酸钠高端制剂研发”项目已进入临床阶段,预计2026年打破国外药企在注射用核黄素制剂的垄断。“民族工业的崛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他说,“只要扎根一线、心无旁骛,每个劳动者都能在自己的领域书写传奇。”


从长江边的中学少年到世界核黄素产业的“技术舵手”,郭韶智的故事是一首大写的奋斗者之歌。他用34年证明: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保持创新的锐度,在攻克“卡脖子”技术时彰显担当的厚度,在产业升级中拓展中国制造的高度。当“全国劳动模范”的奖章闪耀光芒,它不仅属于郭韶智个人,更属于所有在实体经济战线默默耕耘的中国工匠。正是他们的智慧与汗水,托举起民族工业迈向高端的铿锵步伐,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续写着“中国智造”的辉煌篇章。


END


通讯员丨帅又龙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