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武穴人岳济:为新能源赛道注入“中国芯”

长江之滨的武穴,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武穴中学“崇学尚理的校训精神,培育了一代代心怀家国的栋梁之才。20世纪90年代从这里走出的岳济,如今正以电池专家的身份,站在国家新能源转型的最前沿。2025年阳春三月,当他在第六届宁德国际新能源电池与智能制造产业大会上作“全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趋势主题报告时,台下数百位行业专家无不为之振奋——这位来自武穴的科学家,正在引领一场改变全球能源格局的技术革命。

▲ 岳济在第六届宁德国际新能源电池与智能制造产业大会上作主题报告
在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中,岳济以科学家特有的严谨和工程师的务实精神,系统阐述了全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他特别强调:“与传统液态电池相比,固态电解质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热失控这一行业痛点,更将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以上。这一数字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将实现质的飞跃,同时也为储能领域开辟了全新可能。更令人振奋的是,他提出的金属锂负极创新方案,不仅大幅减轻了电池重量,更为未来电池技术的迭代升级指明了方向。

1997年岳济与恩师兰天行在栖贤园

2022年岳济与恩师兰天行合影
翻开岳济的成长档案,武穴中学班主任兰天行老师的回忆格外生动:“91届毕业生中,岳济对物理化学的痴迷是出了名的。记得他总喜欢在实验室待到最晚,那份专注和执着,正是武穴学子最可贵的品质。从武穴到重庆大学,再到东风汽车的技术研发中心,岳济用三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精彩的科技长跑——2002年,他主导的“轴瓦三元合金复合电镀工艺项目荣获中国汽车工业二等奖;2012年,“高爆压大马力发动机活塞开发项目再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十余项发明专利的坚实支撑,更是从传统内燃机到新能源动力的完美跨越。

▲ 岳济

2019年,当新能源汽车行业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续航焦虑、安全隐忧等多重挑战时,岳济再次挺身而出。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行业痛点,在无数个不眠之夜后,终于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新能源转型方案。同行者这样评价:“岳工的方案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操价值,为我们的新能源战略提供了关键支撑。这种将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能力,正是武穴教育“经世致用传统的生动体现。
在岳济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武穴长江大桥的风景照。每当有人问起,他总会深情地说:“每次看到家乡的大桥,就会想起武穴中学老师们的教诲——做学问要像建桥一样,既要根基扎实,又要敢于跨越。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在传统汽车向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能够以开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今,他经常回到武穴中学,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励年轻学子:“科技报国的道路虽然艰辛,但看到自己的研究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 电动汽车图示
从鄂东小城到国际舞台,在岳济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最动人的模样——既有武穴水土滋养的朴实坚韧,更有面向未来的创新魄力。这或许就是武穴中学“崇学尚理校训在新时代最美的绽放。

通讯员丨帅又龙

一审:刘进军

二审:刘飞

三审:吴志刚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