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武穴籍博士生导师当选新一届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现代城市韧性安全建设发展学术报告会暨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成立35周年与共建10周年活动”,于近日在同济大学隆重举办。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书记、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主任胡广杰,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张政、总工程师刘千伟,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小华,以及李杰院士、王复明院士、陈云敏院士、吕西林院士和朱合华院士等,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李永盛,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室主任,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市住建委各处室、委属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嘉宾,同济大学各部、处、学院的领导和嘉宾,以及各合作单位、签约单位的领导、嘉宾等,共150余人参会。


图片

胡群芳教授左起第5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成立35年来,特别是与上海市住建委共建10年来,坚持立足上海、服务全国,开展综合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在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重要学术成果,有力提升了上海城市运行安全与防灾管理水平,为国家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也为上海乃至全国城市安全韧性与防灾救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面对国家新时代城市防灾救灾工作新的挑战和需求,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对新一届学术委员会进行换届,李杰院士代表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发言,表示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联合各方力量,为研究所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献计献策,为新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防灾救灾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并为新任研究室主任胡群芳颁发聘书。


图片

胡群芳教授第二排左边第1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群芳,早在2014年就聘任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主任,这是此次改组后重新聘任新一届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工作是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与防灾,科学应对常态和非常态城市基础设施(供水、排水和燃气等)安全。


目前,胡群芳不但是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室主任,而且还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现任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专委会委员,以及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测绘协会地下管线专委会副主任(供水管网首席)、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副主任,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专委会副主任等国家级学术机构任职。


胡群芳长期致力于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与防灾研究,在生命线工程地下管网病害智能诊断与监测预警研究方面,已成为我国在此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上海市重大项目3项,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第三届“城市之星—上海城乡建设交通青年人才发展计划”杰出青年(提名)、上海市白玉兰人才基金、同济大学青年英才/青年骨干计划等人才资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37篇,主参编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11部,出版学术专著9部,授权发明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7项,研发技术列入水利部国家行业技术推广目录,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22项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励。


2016年以来,围绕现代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与防灾研究,在大型埋地管网病害智能诊断、“三交区域”智慧感知监测、爆管寒潮灾害预报预警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胡群芳负责研发的系列技术和系统,已在上海市供水行业率先得到全面部署应用,2020年以来在城市供水管网爆管主动防控、寒潮灾害侵袭应对和历次中国进博会供水安全保障中发挥重大科技支撑。自2021年以来连续三年内城区大口径管道供水管网“零爆管”、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研发技术开展寒潮主动预警防控,灾害损失降低90%以上,成果为国家长三角地区供水行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频发寒潮侵袭提供了国际领先的科学技术手段,有力推动了我国市政管网安全行业科技进步。


图片

博士生导师胡群芳


接受采访时,胡群芳教授告诉我:“1993-1996年在母校武穴中学学习,一直任班长,班主任有徐才国、李必佳两位老师,心中一直十分挂念。高中毕业后在郑州大学就读7年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2003年又去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9月留校在同济大学工作,2009年聘为同济大学副教授,2010年受国家公派赴美访问。胡启云校长曾教过我们历史课(世界史和近代史),现在还记得当时上课的亲切场景。感谢母校曾给予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郭熙彪、居恩育等老师们,也永远牢记在我心中!”


通讯员 | 帅又龙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