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岗山下,荆竹水库与梅川水库之间的荆竹中心卫生室,38年来,有一位忙碌的身影,他就是今年58岁的副主任医师汪洪友,他的手机号,张贴在全村各户房子显眼处,被称为全村人的“120”。
说起“荆竹中心卫生室”的汪洪友医生,当地百姓都会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
4月9日,记者慕名去采访他。现场看到,汪洪友正在娴熟地为余川镇青蒿村1组57岁村民卢良明边拆换绑带边叮嘱:要多运动,一个半月后基本上可以拆除绑带了。原来今年3月6日,卢良明在工作时不慎跌倒,前臂着地,当即腕部畸形肿胀疼痛来荆竹中心卫生室,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立即行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术。完成后汪洪友建议去上级医院拍摄“x”线片复查。复查结果见“x”线片提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刚来时手指弯曲不了,无力,现在得了力,汪医生中医正骨技术不错。”卢良明很满意。
荆竹卫生室下辖青蒿村,户籍人口2700多人,常住人口500人左右,由于学校撤并,村里大多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1986年,汪洪友走进荆竹中心卫生室,山青水秀的地理位置,村民渴望得到家门口医疗救治的求助眼光,让他成为荆竹这方热土“留得下的”村医。
村医既要行医,又要承担繁重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采访当天,临近吃中饭时,一上午看诊,坐的时间长了,汪洪友站起来伸伸腰,扭扭脖子,看了一眼桌上的记事本,上面记着:4月9日,要去吴松华老人家随访。于是他背上药箱,往吴松华老人家走去。他指着前面的道路说:“如今日子是过得好了,山里也有水泥路了!想想以前,颠簸的山路,边远的地方,我去看完病,有时得留宿。现在近处走路去,远处骑车或者开车,方便得很。”
吴松华老人今年86岁,是党员和退伍军人,患肺心病15年了,2023年病情加重,走不了几步气喘吁吁。汪洪友于是上门开展家庭病床,每个星期2次。“吴伯,今天感觉怎么样啊?”吴松华老人听到声音慢慢从屋里往外走。挽起老人裤腿,汪洪友按了按脚腂处,有点小肿。“吴伯,您是不是又没吃药?这个药不能停下来,要按时吃,不然心脏负担加重了,人肯定会不舒服的。”然后为老人测量血压,血压是正常的。“血压还可以啊,不用太担心,整体情况还可以,就是那个药要早晨起床就空腹服用,再莫忘记了。”
今年元月份,余冲村一位叫钟国金的脑外伤患者出院后出现感染,由于该患者行动不便,在家属请求下,汪洪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规律地对他开展了家庭病床。
村医是全村村民的“家庭医生”,汪洪友的手机号就是全村人的“120”,生病了打电话,准能帮助解决,小小举动诠释着“小小村医室,服务千万户”。2023年11月份,青蒿村10组村民刘龙保在晚上12时左右突然发病,出现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家人立即拨打汪洪友电话,在他家里做应急诊治缓解,同时联系余川中心卫生院急诊科转入住院治疗。
村医的另一个意义是“健康守护神”,这个现在人民医院工作的许灿学身有体会。80后的他,在卫生室附近村庄长大,小时候,他生病,母亲总是背着他第一时间赶到卫生室,当时的村医就是汪洪友。有次深夜,村医听到敲门声,迅速下床,点亮油灯,给他看病开药,然后他就康复了。时间飞逝,一晃30多年过去了,城里的生活,卫生室求医的经历在许灿学记忆里慢慢褪去。可巧不巧的是,今年年初,许灿学带着年幼的女儿回老家看望父母,深夜,女儿突然高烧39度。许灿学不假思索,背着女儿来到卫生室,现在的村医还是汪洪友。深夜的青蒿村,真静啊,安静到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到的那种。村医披衣起床,按亮灯管,打开大门,测量体温,先物理方法降温,同时,开具中成药,安抚孩子和家长。
事后,许灿学由衷感慨:此情此景,温馨又安宁,两代人共同的村医,电视剧上的剧情不经意间在我身上重演。我真切体会到了“健康守护神”的意义,作为卫健事业的一员,我自豪,我骄傲。
“中医中药是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民间还是有生命力的,应该要发扬光大。”工作之余,汪洪友不忘学习充电,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运用中医传统正骨技术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
1986年至1989年,他参加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函授学习,1990年至1993年参加湖北中医学院函授学习。2011年,他被评为黄冈市优秀乡村医生。2023年,他被评定为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我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去做这些事情的,为青蒿村父老乡亲服务。”
时常,也有相邻村、其他乡镇及周边县市患者慕名而来,黄梅县患者曾国雄,武汉患者杨长龙愈后一直微信联系,这些,是汪洪友继续坚守荆竹中心卫生室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讯员丨周行李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