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路在脚下……”
这部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西游记》,无论是拍摄版本,还是重播次数;无论是收视率,还是影响力,均处电视剧领域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然而,这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却与湖北武穴市密切相关,《西游记》原著中的诸多山水人物、故事情节均可在武穴匡山找到原型。《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其诗文《送人游匡庐》中曰“左控匡庐,右接洞庭”,这其中的“匡”指的就是武穴匡山。
匡山:区 位 优 势 明 显
武穴市原名广济县,因此地佛教文化兴盛,有“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誉,公元742年,唐玄宗亲赐县名,1987年撤县建市。武穴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水,自古地扼吴头楚尾,是出楚入吴,上冀下粤的重要枢纽,有“三省通衢、鄂东门户”之称。这里是中国最长的公路、最长的铁路、最长的河流交汇之地;这里地处中三角、长江“金腰带”、武汉“1+8”城市经济圈以及武汉、南昌、合肥、长沙钻石结构重心位置的重叠区;这里是庐山、大别山、黄山、天柱山旅游圈结合部。这里西到重庆,东至上海,南到深圳、香港、北达北京、天津,都在1000公里以内。这里正在投入建设的武穴长江大桥和武安杭高铁必将更加凸显优越的交通区位。
匡山位于武穴市北部,属大别山支脉,是武穴旅游业发展核心区域。随着近几年武穴旅游业的发展,匡山景区完成了40余公里景区主干道路建设,打通了大别山红色旅游路,实现了与京九铁路、麻阳高速、沪蓉高速互通,景区外连内畅的交通格局已初步形成,每年前来匡山旅游的游客达百万人次。
匡山:资 源 禀 赋 丰 厚
匡山景区主要由横岗山、层峰山、一尖山、灵山、五峰山及梅川水库、荆竹水库组成,东西长22公里,南北长6公里,总面积达130平方公里。按照总体规划布局主要有一尖山禅修养生区,横岗山朝圣旅游区,五峰山西游记文化体验区等功能区。
神奇的北纬30度,造就了匡山“雄、奇、险、秀”的自然风貌。这里有神奇的云海,层峰耸立,虚幻缥缈,时而云涛翻涌,时而白雾缭绕,气象万千,宛如仙境;这里有最美的林海,3720多种植物,香樟、杉木、银杏、青松、翠竹等不计其数,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9%,漫山野樱花,丛丛彩杜鹃,苍劲白梅树,千年桂花王,实属国内罕见;这里有最惊险的悬崖奇石,壁立千仞,凌空绝顶,耸翠峰、天柱峰、舍身崖等直插天际,鸡冠石、天书石、八卦石、蟠桃石、佛祖打坐石等千姿百态;这里有极高的负氧含量空气,遮天蔽日的丛林覆盖,数不胜数的瀑布飞泉,宁静清澈的湖泊天池,使景区空气中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300个。这里春季鸟鸣蝶舞,百花争艳;夏季清风拂绿,云海翻浪;秋季霜染红叶,野果飘香;冬季红梅傲雪,银装素裹,是一座名符其实的“花果之山”。
匡山自隋唐开山,文化底蕴日益积淀。真武祖师在此修道,四祖道信大师诞生于此,并在匡山卓锡7年,逐渐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禅农并举的禅修理念。自此山中寺观林立,名士云集,真武殿、林隐寺、四祖禅院等殿厢塔寺200余座,除道信、詹祖、慧定、慧普等禅师在此传法修道外,东晋文学家鲍照也曾在此筑台读书,唐代鄂国公尉迟恭登山监修庙宇,宋代抗蒙名将余玠曾在此苦学兵法,明代医圣李时珍上此山采集仙药,绝代文豪吴承恩来此著笔写《西游记》。匡山不仅是佛教文化修炼之地,也是广结鸿儒、供奉真武之地,儒释道“三教九流”共驻一山,此乃匡山独特的文化景观,曾先后荣获“禅宗圣山”“《本草纲目》标本山”“《西游记》成书背景地”等诸多雅号。
匡山:西 游 文 化 凸 显
《西游记》以佛为线,自然与佛有关。据考证,吴承恩晚年任湖北蕲州“荆王府纪善”期间,利用工作之余,多次游历有着“中华佛教中心”之称的广济匡山,并将匡山自然景观、神话传说、民风习俗巧妙融入《西游记》小说之中。目前,在匡山地区已发现的与《西游记》著作相吻合的原型景物就有100多处,民间传说有80多个。
明代,广济为古蕲州府所辖的五县之一。《蕲州志》中记载:匡山周边乡民有赛二郎神习俗,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地百姓都要隆重神祭祀二郎神,在祭祀中还有一角色,山民呼行者,举行者名,这个行者就是元人小说所载孙悟空。
位于武穴匡山腹地的西来古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里面供奉的神猴比吴承恩的《西游记》要早900多年。著名《西游记》成书研究专家、淮阴师范学院教授蔡铁鹰来此考察后认为,武穴“西来古寺”历代供奉齐天大圣,寺庙后山又有宋代茶花、元代和尚墓,百姓家中至今供奉孙悟空,这些充分说明,武穴的齐天大圣信仰远远早于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明代。
匡山深处有一块神秘的圆形巨石,当地人称“猴王出世石”。此石高约三丈,圆围二丈有余,就像刀削斧劈,从中崩裂。炸开的两块石头宛如城墙耸立两旁,左边的崖壁上栩栩如生地现出“南无阿弥陀佛”字样,右边刻有“石门”二字。石门四周,蹦裂的岩石纵横堆错,完全是《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情景再现。
特别是2014年6月,一尊隐藏半个世纪的“石猴”在匡山西来古寺重现人间,更是让人们找寻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著名西游文化研究专家、淮海工学院教授徐习军认为,武穴西来古寺发现的“石猴”和“猴王出世石”,在全国来讲应该是绝无仅有。
在匡山五峰之下,一座天然石洞,名曰“藏秘洞”。洞的后方有一巨大石崖,宽近100米,约十层楼高,雨季水泄成瀑,直冲洞口而下,洞门顿如水帘挂珠,洞内正上方的石头刻有“洞天福地”四个楷书大字。与《西游记》中的“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匡山东岳庙至今还流传唐太宗地府还魂,龙门冲清水潭流传孙悟空龙宫借金箍棒,一尖猪头山流传猪八戒投胎,龙湫寺流传白龙马升天,灵山流传西天佛祖居住地等神话故事。可以说,从《西游记》神话故事的起点到终点,几乎都能在匡山找到对应的原型和景物。
匡山:开 发 前 景 广 阔
匡山是武穴市核心旅游资源,西游记文化是匡山文化的根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匡山旅游风景区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坚持以旅游为载体,文化为灵魂,探索出一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坚持顶层推动,系统谋划。成立了文旅产业发展委员会和匡山风景区建设指挥部,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的文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积极整合水利、电力、交通、林业等方面的项目,资金向匡山风景区聚集,构建了多行业、多领域合力支持匡山风景区的大格局,近两年,共整合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约3亿元,初步完成了景区的路网、水网、电网以及通讯设施建设。
坚持顶端开发,保护优先。坚定不移地走高端开发的旅游精品路线,宁可不开发也不滥开发,目前匡山100多个西游记文化元素和文化遗迹都保持为原生状态,西游记原著中涉及到的洞、河、门、石等自然景观仍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亟待开发。
坚持挖掘传承,营销传播。西游记文化是武穴市旅游文化的灵魂和瑰宝,也是匡山风景区的文化魅力、开发价值和开发前景所在。市委、市政府整合民间文化资源,专门成立“武穴市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从2012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讨会”。2014年,湖北卫视慕名前往匡山,拍摄了极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寻访之揭秘匡山西游》专题片;2015年,中国邮政集团《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一)特种邮票》在匡山的成功首发;经过多媒体、多视角、全方位宣传报道,匡山西游记文化已响彻大江南北,每年都有不少于30万的海内外西游记文化研究者、游客前来武穴追根溯源,匡山西游记文化以其独特的影响力、传播力和文化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来武穴投资创业,旅游观光。
四海邀名士,携手创未来,绚丽匡山,神奇西游,以最质朴的情怀、最真诚的情谊邀您携手合作,让共同的希望,在这里成长,让创业的梦想,在这里飞扬!
视频丨武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丨邹 罡 朱志勇 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