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长江云平台账号

农业生产抗低温雨雪冰冻技术指南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编制出《湖北省农业科技救灾及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指南》,本报选载相关部分,供农民朋友科学应对雨雪冰冻天气,减少农业生产风险。

 小麦抗低温雨雪冰冻技术措施 
一、清沟排渍。及时清理麦田厢沟、腰沟、围沟,做到“三沟”相通,降低土壤含水量,提升地温,为根系生长、营养吸收利用和麦苗恢复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达到养根护叶的目的。
二、促弱转壮。此轮低温天气对晚弱苗转壮不利。2月9日气温逐步回升,待土壤墒情适宜时及时对冬季尚未追肥的晚弱苗亩追施尿素10斤~15斤,促使晚弱苗转壮,同时,喷施叶面肥和促生长调节剂,促进晚弱苗快速生长。
三、冻害补救。早播旺苗如出现主茎和大分蘖冻死现象,应根据田间苗情和冻害发生情况,追施适量尿素。对中度冻害田块(叶片干枯一半左右、主茎死亡率10%~20%),亩施尿素5公斤;对重度冻害田块(叶片干枯75%以上、主茎死亡率20%~40%以上),亩施尿素7公斤~10公斤;对特重度冻害小麦田块(叶片全部干枯,主茎死亡率超40%以上),亩施尿素12公斤~15公斤,同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芸苔素内酯或两者混合液),促进受冻麦苗尽快恢复生长,促分蘖成穗,降低冻害损失。
四、防治病害。持续雨雪天气造成土壤湿度过大,易发生根茎类病害。应加强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的监测和防治,降低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油菜抗低温雨雪冰冻技术措施 
一、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田间积水明显的田块,及时清理围沟,促进根系恢复生长。
二、及时摘薹,促进腋芽生长。油菜抽薹后,抗寒性急剧下降,也容易被大雪折断。受冻或者折断的油菜薹,在温度回升至0℃以上时,及时摘薹,有利于基部腋芽快速生长。
三、追氮补钾,增产抗倒协调。温度回升到0℃以上时,薹高超过25厘米,冻害或折断采取摘薹措施的田块,每亩补施尿素5公斤,氯化钾3公斤;薹高20厘米以下,绿叶数8~10片且叶色正常的油菜,抗寒性强,可以不追肥;尚未抽薹,且绿叶不及6叶的田块,每亩补施尿素7.5公斤,氯化钾5公斤。
四、及时化调,促进恢复生长。温度回升到5℃以上时,可喷施芸苔属内酯或赤霉素等激素,促进油菜恢复生长。
五、提前喷药,减轻病害发生。冻害发生后,油菜病害可能提前以及加重发生,温度回升到10℃以上时,可喷施多菌灵等广谱杀菌剂,减轻病害发生。

 家畜养殖抗低温雨雪冰冻技术措施 

一、稳固畜舍,及时清除屋面积雪。对破损栋舍及时进行加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人工或无人机播撒温浓盐水、人工用长杆带铲及时清除屋面积雪。排查存在隐患的老旧棚舍,及时转移家畜。

二、稳定供应,做好生产资料储备。根据生产规模及天气变化情况储水储料,供水管道用棉麻织物、泡沫等包裹以防出现冻裂等情况,避免出现家畜饮水困难;备用发电机及一定数量的油料。

三、做好低温条件下的消毒。增加消毒次数,确保消毒质量,清除冰雪后进行环境消毒,消毒剂的配制应使用20℃~25℃温水,适当加入氯化钠等防冻剂防止消毒剂结冰。

四、加强呼吸道疫病综合防控。减少人员交叉流动,严防传染病入场。

五、做好防寒保暖,保障舍内空气质量。做好舍内保暖与通风换气,严防“贼风”,及时封堵墙体、门窗等缝隙,圈舍入口处可设缓冲隔离布帘。重点注意生猪产房和保育舍,产房温度维持在25℃~28℃,保育舍温度维持在20℃~25℃;犊牛、羔羊及分娩舍采用保温箱、红外灯或电热板等设施取暖。

六、适度提高饲料能量水平。生猪增加10%~15%的玉米用量或添加1%左右的植物油,牛羊增加10%~15%的精料补充料用量,按1公斤/吨饲料添加电解多维,减少应激。

七、做好饲料储藏。防止受潮霉变造成家畜霉菌毒素中毒。

八、做好场区生产安全保障。及时清除场内路面冰雪,人员远离大树、屋檐等危险区域,以防断枝、坠冰、坠物砸伤。

 家禽养殖抗低温雨雪冰冻技术措施 

一、安全加固。对家禽舍进行加固,用无人机撒盐或人工清理棚顶积雪,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房屋要及时把家禽转移到安全牢固的地方。

二、房舍保温。做好禽舍的防寒保温,可利用塑料薄膜、泡沫板、旧包装袋、草帘等材料堵缝,防止冷空气进入舍内,提高舍内温度。

三、增加喂料。增加饲料供给,在平时采食量标准的基础上,适量增加喂料量5%~10%,如果自配料,适度提高饲料能量水平,增加10%~15%的玉米用量或添加1%左右的植物油;按1公斤/吨饲料添加电解多维,减少应激。

四、疫病监控。加强对舍内家禽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做到有病及时处理,防止疾病蔓延开来,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五、通风消毒。家禽舍在保温的同时,也要适当通风,及时清理禽舍粪便,做好消毒,防止细菌、寄生虫等的滋生。

六、及时清粪。禽舍粪便每天及时清理,平养舍及时更换垫料,降低舍内湿度,保持舍内干燥。

七、储备物资。及时储存或补充饲料和常用的药剂,准备好发电机和一定数量的油料,随时贮满饮用水。




来源/农村新报


鄂ICP备18025580号-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