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强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里面蕴含着统筹发展和安全关系的重要战略思想,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打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把发展建立在更安全、更可靠的基础之上。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而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自2015年起,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3.5公斤,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全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划定了10.58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现在粮食要想稳产增产,除了会种地,更要靠科技。有一群东北小伙儿,他们在田地里玩起高科技,让原本白花花的盐碱地长出了好粮,他们喝着咖啡干农活,把智慧农场搞得风生水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同样作为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命脉的能源的饭碗,也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10年来我国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煤矿产量占比超80%,风电光伏并网装机合计6.35亿千瓦,是2012年的近90倍,全国原油产量10年间连续保持在2亿吨左右,而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还显示,我国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有力应对了国际能源价格动荡对我国发展的传导影响。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主任 马宝成:在2014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关于能源安全的四个革命和一个合作,就是能源的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能源安全的国际合作,以此来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这是进入新时代之后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战略。
安全问题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人类的前途命运。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国际社会正经历罕见的多重风险挑战。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
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导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黄大慧: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一些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不断牺牲他国利益。面对这样一种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这个安全倡议是基于综合、共同、合作和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不仅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安全,还要重视全球共同的安全。
全球安全倡议所体现的“全球安全观”是新安全格局的对外呈现,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着眼统筹本国安全与他国安全、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要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塑造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要充分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作出深刻阐释、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有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必将汇聚起护航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强大力量,必将形成一体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强大合力,让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