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贯彻落地《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鄂政发〔2021〕38号)和《关于印发黄冈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黄政办发〔2022〕7号)精神,加快推进体育强市,武穴市文化和旅游局结合实际工作制定《武穴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现将此实施计划公示一周(2023年2月24日至2023年3月2日),在此期间欢迎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在评论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贯彻落地《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 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鄂政发(2021)38号)精神,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健康武穴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指导思想

主要目标

主要任务
1
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
1.加大建设力度。合理布局大中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镇、村健身场所,重点规划特色体育公园、开放式健身步道,优先建设城区15分钟健身圈(镇区、镇郊文体广场)。
2.实施升级改造。对现有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实施逐步提档升级、更新改造,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既有住宅小区健身设施条件。落实《体育法》的规定,对新建小区必须配套体育场所及体育设施建设,对相关的体育场所、体育器材管理进行升级。
3.落实开放惠民。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支持学校场地设施有序对外开放,我市的实验中学、实验第二中学、实验第二小学场地设施可对外开放。激励民建民营体育场馆实现低收费、半公益性开放。
到2025年,累计完成12个新全民健身广场工程建设和升级改造,全市建成体育公园1个以上,各镇(街道)基本实现乡镇文体广场全覆盖,初步实现城乡全民健身设施供给普及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健身出行便捷化、运动管理智慧化。
2
实施赛事活动“亮眼睛”工程
1.健全竞赛体系。唱响“崇尚人人体育、共创美好生活”全民健身主题,丰富群众身边健身赛事活动。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域”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开展覆盖老年人、成年人、青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人员广泛参与的“全龄”体育赛事项目,举办吸引广大工人、农民、妇女、残疾人等各类人群参与的“全体”体育竞赛活动,做到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天天都健身。
2.举办全民健身赛事。大力推广健身跑、健步走、登山、健身气功、太极拳、岳家拳、空竹、柔力球、气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贴近群众、参与广泛的运动项目,筹办武林大会支持岳家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举办社区运动会,逐步推广农村趣味赛事助力乡村振兴。
3.创新活动形式。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发展线上竞赛、线下展示活动,做到家家有氛围、个个有爱好、人人能上场。支持市内市外“联姻”,促进省内省外交流。
到2025年,承办省级及以上重大赛事活动1场以上,黄冈市级重大赛事活动3场以上、中型赛事活动10场以上、其它小型赛事活动60场以上。
3
实施体育组织“扩血管”工程
1.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扩容建网。加强镇(街道)体育总会分会建设,实现市、镇(街道)体育分会全覆盖。引导群众参与度较高的健身气功、太极、柔力球等体育协会,扶持设立学校教育类相关单项体育协会。健全市、镇二级涵盖单项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
2.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提能增效。通过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建立孵化基地等方式,降低社会体育组织运营成本,培植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促进协会(俱乐部)规范治理能力提升。持续开展体育社会组织法治清理、业务检查,督促、指导体育社会组织不断提升对全民健身的贡献力。
3.引导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激励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科普宣传、运动项目培训推广、赛事活动组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开展星级创建行动,健全体育社会组织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机制。
到2025年,全市体育社会组织达到20家,其中三星级及以上社会组织占比达到20%以上。
4
实施全民健身服务指导“微关怀”工程
1.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市、镇(街道)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设,激发其功能作用发挥。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技能提升纳入劳动技能岗位培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制度,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教师、健身达人等参与乡村、社区健身指导,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年检管理。
2.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加大对国民体质监测投入力度,健全国民体质监测员队伍,提高国民体质监测水平。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
3.强化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加大全民健身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建立全市科学健身指导体系,组建市、镇(街道)科学健身指导专家服务团队,开展体育健身指导咨询和讲座。构建覆盖全市的科学健身指导和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等全民健身大数据平台,制定科学健身活动指南,推广体质健康测定、运动处方、健身咨询等科学健身服务。
到2025年,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少于120人,每个乡镇(街道)文体服务中心至少应配备1名全民健身工作工作人员。
5
实施融合发展“全导航”工程
1.深化体教融合发展。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持续支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校运动队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完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纳入体育专业学生考核和体育教师考评内容。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强化课外体育锻炼。
2.推动体卫融合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合作、共建共享模式,开展社区体卫融合试点工作,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康复科室,推广体质健康测定、运动处方、健身咨询等健身服务。
3.促进体旅融合发展。培育重点体育旅游区,着力开发以户外运动旅游、健身休闲旅游、红色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赛事为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系列。建设自行车骑行生态绿道、景区内部绿道、登山生态绿道、徒步游览绿道等,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生态绿道体系和特色康体运动项目,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实现新发展。
到2025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市运动绿道达到 20公里。
6
实施智慧管理“千里眼”工程
1.建立赛事活动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体育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熟练使用赛事活动信息发布。引导支持线上体育锻炼智能产品在全民健身领域、居家健身的投入使用,吸引居民群体参与线上、线下赛事与展示活动。
2.改进全民健身智能智慧服务。逐步实现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健身驿站信息化升级改造,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地图搜索、场地预订、客流监测、安全预警、健康管理等功能,逐步推广共享运动模式。
3.加强健身服务个性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健身人群,提供不同的科学健身指导与服务,探索建立个人健身电子档案,提供体质监测信息查询、健身运动方案推介、健身知顿”文旅科普服务,实现健身服务个性化。
到2025年,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含体育公园)全部完成信息化升级改造达标,社会健身场所信息化改造完成率不低于25%。
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市、镇(街道)两级人民政府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推动工作落实,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辖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强化统筹协调、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动员,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市文旅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发挥媒体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对镇(街道)政府(办事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指导。
2
完善政策机制
加强全民健身工作与武穴市重大战略、重大政策的衔接。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市、镇(街道)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强化绩效管理,确保财政资金投入规模、结构、绩效与全民健身发展目标相匹配。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3
强化安全管理
加强体育场馆、健身设施的安全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完善体育赛事活动服务保障和监管机制,提升赛事活动监管水平,建立户外运动安全分级管控体系。坚持防控为先,坚持动态调整,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4
壮大人才队伍
加大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力度,壮大人才队伍规模,调整人才队伍结构,完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优化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其他领域人才为全民健身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坚持基层服务导向,畅通全民健身人才流动渠道,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5
实施绩效评估
定期对各镇(街道)《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实施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进行跟踪督办。到2025年,各镇(街道)文旅体育部门负责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和黄冈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报告。
来源丨武穴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