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说一些吉利喜庆顺耳的话,叫“过年的话”。民国学者柴萼的《梵天庐丛录》称:“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者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中国的拜年之风,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到唐宋之后便已十分盛行。在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意思是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这一天当雄鸡啼鸣时,人们便开始迎接新年的礼仪活动。先在堂前台阶点燃爆竹,用来辟邪。然后全家老小都要整理衣服和帽子,晚辈要按次序向长者进椒柏酒和屠苏酒等。可见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非常详尽完整的拜年规矩。到了宋朝,拜年之风盛行,而且颇具“社交”性质,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代的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这里的“名刺”就是指“名帖”,意思是说,当时的士大夫交友甚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名帖前往代为拜年。
传统拜年的方式和流程也是很有讲究的,拜年一般是先从自己家里开始,在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寓意着晚辈可以平平安安的度过新的一岁。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拜年的手势也很有讲究,传统的拜年手势自古就是男女有别。标准的男子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这和中国自古“男左女右”的传统观念一脉相承。如果这手势做错了,意思就有很大的差别,不小心就会弄出笑话。
拜年习俗在我国各地、各民族都不尽相同。举几个例子。台湾民间将拜年称做走春。走春的人每到一家,主人都要热情招待,客人离去时,主人和客人向对方的孩子互赠红包。
藏族的藏历年与春节的日期很近。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妇女们就纷纷去河边背水,这是新年的第一桶水,被视为赐福的“吉祥水”。接着每家每户都摆上酥油、糌粑、牛羊肉、各种油炸食品和染了颜色的麦穗或青稞,以示喜迎新春,预祝丰收。节日期间,人们喜气洋洋地互相走访拜年,祝贺“扎西德勒”,意思就是吉祥如意,互相赠送“哈达”。客人到家,主人要捧着醇香的奶茶或青稞酒与客人聚会饮宴。欢宴中,大家都要唱各种曲调的祝福歌。
白族人民在大年初一清晨,一家老小要泡米花糖水喝,祝愿新的一年都要过上如花似蜜般的甜日子。早饭后,穿着白族盛装的儿童,由成年人带领,到亲友家给老人拜年。
瑶族新婚夫妇,在新春佳节必须带上礼品,到岳父家拜年,女家必设宴招待。席间,岳父唱山歌祝愿新婚夫妇辛勤劳动,和睦相处,白头到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拜年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今的人们,除了沿袭以往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电话、视频、微信、短信拜年等。尤其是疫情当下,通过视频通话或者以各种网络的方式互道祝福,也成为了一种文明健康的新风尚。人们在新春佳节辞旧迎新之际,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长辈,对亲朋好友的尊敬之心与祝福之情,任何方式的拜年,都有助于我们增进友谊和感情,在谦恭祥和的气氛中切身体会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且充满智慧的传统习俗。
◆ ◆ ◆
来源丨中共中央党校